做為主流的一些短視頻平臺,特別是抖音,我們經(jīng)常在刷視頻時或多或少能刷到一些視頻UP主,特別是裝機UP主都在曬 ROG全家桶或是小紅龍全家桶,這些絕對都是“壕”的存在,難道就沒有平民全家桶嗎?有的就給大家整一桶平民箱電、散熱超頻三全家桶。超頻三這個品牌其實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特別是散熱器上的表現(xiàn)和口啤非常不錯,也正巧手里有超頻三新舊產(chǎn)品若干新品,那就一起來吧。
首先機箱,光愈——是超三近段時間上市的新機箱,這是一款中小型機箱,最大只支持M-ATX的主板,這個小機箱現(xiàn)某東售價169,在這個價格段它算是比較值得入手的一款,不僅配備了RGB光效、一體式側開式全透鋼化玻璃側板、最大支持240一體水冷這些現(xiàn)在主流配置的需求,真正讓預算不足的小伙伴錢花在刀刃上。我們今天就從這個開始 ,看了一下包裝側面的規(guī)格,居然還有粉色,但本人在網(wǎng)上還沒有搜到 ,只搜到了黑色和白色,看在產(chǎn)品本身就小清新的份上,我選了個白色的裝給大家看。
機箱的外觀尺寸是362*200*392MM,手里沒實物的可以自己拿個尺寸大概估算下,其實真的很小巧 。機箱正面大面積使用了豎型格柵式的設計,有點像家裝“新中式”廚房和客廳間的隔斷,細看能發(fā)現(xiàn)其實是隱藏著入風孔的。前面板中間黑色面板自帶保護膜,裝好機后可以撕掉,面板表面有若干斷續(xù)的豎線組成,這一整塊從效果圖看豎線在亮機后會呈現(xiàn)RGB燈效。黑色面板的頂部帶有超頻三的Logo,整體來看設計比較簡潔兼具實用。
側面一整塊3MM厚的鋼化玻璃,四周有比較粗的黑邊,完全看到側板的固定 螺絲孔也是因為這個黑邊及光愈雖只是個百元機箱,但也采取比較方便的側開方式。
玻璃門通過兩顆強磁鐵吸附,不過細節(jié)好像沒有處理到位,磁鐵的位置摩擦久了以后會留有黑印,加上強磁易碎為什么不墊一個硅膠墊之類的?開合一側預先貼了一個小拉手,輕拉即可以打開,這種開拿方式 日后硬件維護或清灰乃至放個二次元手辦都異常方便。
背面的格局 ,因為是小機箱的緣故PCI-E擴展槽只有4個,擋板是一次性的,以光愈的售價,在這個檔位的機箱基本都是這樣處理的,在拆擋板時注意下就好。如是M-ATX主板,雙卡交火也是沒有問題的。
超頻三光愈的IO面板是在機箱的頂部,在這個位置其實有一部分會吐槽,主要是使用久了U口積灰的這個是不爭的事實。除了開機鍵 外,提供 了2個USB2.0接口和一個USB3.0接口,一個重啟按鍵,兩個孔一個是前置音頻接口,另一個是MIC接口,比較常規(guī)的接口,TYP-C接口確實 也沒普及全沒有影響也不大。
裝機前沒有看說明書,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前面板側面還有一個RGB燈光控制按鍵,放在側面的用意有點摸不著頭腦,為何不整合到 IO面板上去?
頂部,最大支持240的冷排 ,磁吸式防塵網(wǎng)就不多說了。
內部布局一覽,中間的安裝板是一整塊的板材,設計的非常緊湊。電源倉開梯型窗口,安裝電源后可對電源側面進行展示。內部支持最大310MM長顯卡。右下角有一個2.5寸HHD的安裝位。
機箱尾部的12CM風扇位和電源倉上面的板材上的開孔花紋,由大小不同的孔組成,遠近像是一個“回”型在向外擴散,加上RGB光效應該會更好看些。
光愈背部空間,電源倉上方有一個比較隱蔽的2.5寸HHD硬盤安裝 位,除電源和硬盤倉庫外,上半部分會比較緊促,約只有12MM左右的空間用于走線。
硬盤架挺有意思 ,免螺絲易拆懸掛式安裝 ,支持一個2.5或3.5寸硬盤。與之相對應的支架下面同樣是一個硬盤安裝位,是在機箱主體上開孔用于安裝 ,也就是說,光愈總共有4個硬盤位,其中2個支持3.5寸盤,這對于一個小機箱來說,擴展性是相當可以了。
電源其實不是新品,是之前入的超頻三七防芯 80PLUS金牌認證,全模組電源,入它是覺得它的規(guī)格會比同瓦數(shù)規(guī)格的電源會高不少。沒有了解過的小伙伴可能不清楚我在說啥,其實主要是一點,在電源架構與80PLUS相同認真,用料也差不多的電源中,它是第一個將灌膠封裝工藝引入消費級PC電源的產(chǎn)品,擁有十年質保。
850W的模組接口,4組CPU/PCI-E擴展,后續(xù)雙U或雙卡都沒有問題。4組IDE/SATA設備擴展接口也完全夠用了。因為支持神光同步,所以接口側邊也提供 了一個接口,不過12V的4PIN,比較老的神光接口了,接的時候注意下。
LCC+DC-DC的電源架構,PCB板上一尾約5MM厚的淺灰色膠體就是灌膠,因為有膠體的填充,部分比較矮的零件完全給掩蓋,所以露出的零件就顯的比較少,但元件的分布一目了然細節(jié)也相當清晰,主電容是來自黑金剛400V /680μF/105℃ ,雖不是新品,但其實拿當下來說也是能扛能打。
電源的側面板通電狀態(tài)下,白色如圖騰一樣的線條到時會亮起,只是4PIN的神光只有單色,稍后看下,自己改個5V ARGB片了。
設計的非常細致扣具,全金屬背板也是我最為喜歡的。支持TR4平臺,但240應該壓不住只是猜測,TR4沒有玩過,太高端了。
超頻三凌鏡240一體水冷,冰排較為方正,S型散熱鰭片非常密集,冷頭是圓柱體,正面通電后效果非常漂亮,側面還有一圈光環(huán)細節(jié),整體做工非常精致。
冷頭底部,超大的純銅底座,難怪可以支持TR4平臺。
導熱率12.8的硅脂GT-3,日常消耗品,只有2g,隨產(chǎn)品帶個小鏟子和濕巾。
光愈電源倉和硬盤倉是通的,其本上沒有其它配件阻擋,所以電源能很輕松的塞入進行安裝 。
光愈官方推薦的安裝240冷排的位置是機箱頂部,但有要求就是內存條的高度不能超35MM,我的內存是光威天策,一個無光的普通馬甲條,差了一點裝不進去,最后只能安裝在了前面板后面,原理是一樣的。注意風道走向問題也不大。
全金屬背板,與ROG X570I主板后面供電模塊的金屬背板雖有重疊,但沒有干涉,萬幸。不過折騰ITX確實限制很多。
超三的GT-3硅脂,算好涂的,不算很干,個人一般是九宮格法,因為散熱器一壓基本就均勻了。
冷頭面板是有一層保護膜的,裝好后再撕避免刮花面板,同時面板是可以旋轉調整LOGO朝向的,不必擔心LOGO倒置被自己的處女座心理逼死的情況。
前排固定在前面板,風扇反轉安裝使用風扇螺絲固定 即可,完全可以不用使用隨機箱帶的冷排螺絲。朝外吸風雖有點怪,退而求其次的辦法,使用普條的直接安裝在機箱頂部效果會更好。
通電效果。
總結:
超頻三的產(chǎn)品其實大家應該都接觸了不少,其產(chǎn)品大部分勻以高性價比為主,不乏口啤不錯的產(chǎn)品,有好肯定也有壞,這每個品牌都是一樣的。從這幾年接觸過超三的產(chǎn)品,能感覺到他們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打造更好的產(chǎn)品。為何這么說?小伙伴們搜下“凌凍雙擎”就知道了,那是個人覺得最具創(chuàng)新的散熱產(chǎn)品,只是不知何原因壽命過短。而最近超三好像又推出了一個口啤不錯的百元平民級散熱——K4000,散熱性能超強,稍后再上手看看。扯遠了,回到 這次用的幾個產(chǎn)品。
七防芯電源是本人一直使用的電源,也是一推出了解賣點后就毫不猶豫就入手的電源。要知道灌膠一般只是應用在工業(yè)領域,在消費領域是第一個,它的安全性會比同級別的電源高不少,加上10年質保,基本無啥后顧之憂,大瓦數(shù)就算配30系顯卡也是能扛能打的。非要挑毛病那就是12V RGB有點落后了同時光效不均勻扣了不少分,本來想說建議官方出個更換套件的,讓前期已購買的消費者自行更換的,但因為要拆機好像和質保相沖突了。當下就只能是先用著,等質保過了再自己折騰吧。
凌鏡GI-CX240一體式水冷+GT-3硅脂的組合,水冷在這次裝機中有點像硬塞的感覺 ,這確實是我個人計算失誤,當時客服還提醒我,如果你要用到光愈機箱上要注意內存的高度,當時是覺得我的是普通馬甲條應該不怕,沒有去量就直接入了,上機時才發(fā)現(xiàn)是不行的。那放前面板也沒有多大問題,只要注意風道走向就OK,先不論散熱能力,這些網(wǎng)上已很多,我就不多說,而我在整個安裝過程凌鏡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扣具非常人性化,全金屬背板,個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墊片,不需要再顧慮低端散熱那種螺絲直接上刮傷硬件的情況。至于GT-3嘛,已經(jīng)去到導熱層面的問題而且我沒有做對比測試就不多BB,反正就是好涂啦。
最后說光愈機箱,做為一款M-ATX機箱在保證小巧的同時其實已經(jīng)把兼容性做的非常高了。內部空間利用的非常足,4個硬盤位,一個240冷排 ,前3后1 120風扇位,最大支持310MM以下顯卡。加上前面板的RGB光效和側面的鉸鏈式鋼化側透玻璃,可以說200以下的機箱,已把你想要的全部都滿足了。如非要挑毛病那個人覺得就是頂部的IO面板 USB3.0過少 ,在TYP-C都在普及路上的時候,還推2.0有點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