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圈作為當年的扛把子,廣泛運用在各類耳機產(chǎn)品中。塞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少往動鐵輕量化改了,而頭戴的變化就有點跟不上節(jié)奏了。不過大耳還有一大類至今還沒有打起來,那就是平板振膜耳機?;蛟S是價格因素,再加上不敢盲狙,這就使得我們?nèi)粘V胁惶菀捉佑|到平板大耳。
說起平板振膜耳機,就不得不提到國貨之光HIFIMAN,其在平板大耳領域可以說真的沒輸過誰。去年底HIFIMAN推出了旗下首款千元內(nèi)的平板振膜耳機HE400se,將平板大耳的價格區(qū)間可以說拉出了新高度。也因為幾乎沒有競品,引起了不少的轟動。
對于兩款型號拿捏不準的朋友,我推薦直接入新的隱形磁體版。首先,兩種價差不大的前提下,新技術更像是平板振膜優(yōu)勢的加大版。
我對比了兩者的差異,新版的特征值更為明顯,特別是針對喜歡聽細節(jié)的朋友;其次,新版多送了一根耳機線,聽起來阻抗方面有一定差異,音色差異較小,實際上更多滿足了個性化、發(fā)燒感的設計元素;最后音質(zhì)層面,中高頻和高頻較前代更為出彩,低頻倒沒有特別明顯的變化。還是和我前面的結論一樣,解析力、高頻延音、人聲細膩度,甚至到臨場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小幅提高。
很多年前HIFIMAN一直只有高端和高價,這兩年的“開竅”一開始還是讓我心里咯噔一下。做工能不能跟上?聲音拉不拉垮?能不能秀出性價比?畢竟這些年,我見過太多不走心的低端基礎款了。特別是國際大品牌,一邊是旗艦各種香,另一邊用溢價覆蓋無人問津的基礎型號。HIFIMAN從DEVA之后,一下子就將平板振膜耳機的價格拉到了5XX元,這是明顯是認知刷新啊。
去年底我已評測過HE400se的舊版,當時我不能說震驚啊,只能感嘆平板大耳消費的時代終于是給我等到了。過了大半年,回看這一類高性價的保值率,可以說HE400se擺脫了“價格跳水”的可能性。現(xiàn)在再推出更高技術含量的隱形磁體版,是技術自信,更是品牌信仰的加持。很明顯,HIFIMAN已經(jīng)在擺脫技術與價格之間的壁壘,讓平板振膜耳機真正的雄起來。
來多聊聊聲音層面,HE400se隱形磁體版很好發(fā)揮出平板振膜的先天優(yōu)勢,并且加以放大的一個好例子。從聽音調(diào)校說,HE400se隱形磁體版還是偏向于流行雜食,這與之前的大方向相同。但從細節(jié)出發(fā),還是可以聽出兩者之間的差別。
首先是聲場和層次感,這代提升非常明顯,用通透、空靈來描述一點不為過。這點對比前代,成熟度確實不如新版給力。當然開放式大耳本身具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開闊感、立體結像表達都遠勝過動圈大耳。
其次我特別喜歡這版的細節(jié)處理,人聲分離度相當給力,縱向立體感非常明顯。不論是多重音軌的輕電音(如INNA/Sober),還是女聲情歌(如FUNKY MONKEY BABYS翻唱雙聲道版本)。平板振膜雖然可以應對各式各樣的電音,但我感覺偏情感表達的中慢速歌曲更能體現(xiàn)出這版的優(yōu)勢。
聽到后來我有點感覺新版給出了新的味道,舊版同樣有著自己的特色。并不是說差價的問題,而是日常聽歌的選擇問題。聽過高解析塞子的都知道,有種凡爾賽一般“累”,那就是細節(jié)過多導致的;傳統(tǒng)品牌監(jiān)聽大耳,過于拘謹,品牌風格較難突破。這些都是一款好聽大耳需要解決的事情。
我覺得HE400se隱形磁體版試圖就是在找到一個突破口。讓恰如其分的細節(jié)不失監(jiān)聽,同時也用素質(zhì)和實力振膜,自己可以變得越來越好推且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