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初,達音科在千元價位(1280元)推出液態(tài)金屬外殼、碳納米管振膜的隼,時隔近四年,到今年9月,該品牌推出隼的進化版——隼PRO,官方指導價1380元。
相對初代,新品隼PRO的外殼材質(zhì)(液態(tài)金屬)并未進化,而是回到了業(yè)內(nèi)較常見的“不銹鋼”。
這一代的隼PRO在外殼設(shè)計、聲學性能、線材三方面都有相對初代的較大升級。
另外,它的“硬件配置”在1500元以內(nèi)也是有很強競爭力的,加之品牌歷史和售后品質(zhì),若以銷售角度看,它肯定會是商家樂于推廣的型號。
半透白紙已經(jīng)是達音科目前中高端耳機的包裝標配了。
會給人神秘感,強化商品貴重屬性。
線粗度一般,適合外出,方便。
線皮透明度高,結(jié)合線芯的銀色,會有星光般的美感。另,這條線即便在不那么亮的光線下,也會有一定的璀璨觀感,適合時尚人士使用。
配件豐富,四種耳套(高音、低音、人聲、均衡),多于初代隼的三種。
配合可拆卸導管使用的“三色小圈圈”,讓我一下子想起達音科2013年的圈鐵創(chuàng)世之作DN1000,依稀記得DN1000上面就有這小玩意兒。
快速可換插頭(3.5、4.4、2.5)
還附贈一個6.35mm轉(zhuǎn)接頭,以及一塊質(zhì)量很好的,HIFI圈稀缺的麂皮擦布。
實際體驗很好,比飛傲的同類設(shè)計要更快捷、簡單,適合我這種粗人。
對準箭頭標識、直接插、稍微使勁即可鎖住。
DUNU的logo設(shè)計還是那么普通,除此之外,隼PRO的細節(jié)設(shè)計和工藝品質(zhì)都可謂上乘。
連同穩(wěn)定性優(yōu)秀的MMCX膨脹插針在內(nèi)。這耳機給了我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和商品價值滿足感。
附贈3對可拆卸調(diào)音導管,分別是通透、氛圍增強、參考,出廠默認安裝“參考”導管。
3對導管配合4種耳套,可以出現(xiàn)更多的,有細微變化的音色。這也是千元價位上,很討好HIFI燒友的一個設(shè)計方案。
依我個人喜好,通透導管+標配的均衡耳套更好聽些。
至于標配版本,它的聲音雖然很耐聽,但偶爾也會感到少些刺激(過癮),不是特別適合中高頻區(qū)間的樂器或是泛音呈現(xiàn)。
泄壓孔的設(shè)計比較特別,估計在研發(fā)期間也是費了不少功夫…
隼PRO的外殼與隼,在輪廓和體積上,似乎沒啥差異。
耳套與腔體導管的匹配性很高。
安裝較容易,拆卸也較簡單,同時還很穩(wěn)固,日常摘下耳機時不會掉落。這些細節(jié)彰顯了廠商的實力(畢竟老牌了)。
隼PRO最大的魅力,從視覺角度來說,就是源自奢侈品皮具的花紋……
在噴砂、磨砂的加工方式下,要照顧到logo圖案的尺寸、精確性、對稱性和美觀性……
真是很拼啊……
若是時光退回兩年前,我是想不到這些設(shè)計元素竟會出自達音科。
這個角度很美。
值得一提的是,外面板這一圈Logo會在光照變化下反光,雖說很細微,但卻強化了高級感、高雅感,也確實會給人一種“金屬奢侈品”的印象。
和日本FINAL B系列一樣,達音科隼Pro的面板(如上)也存在有不夠平滑的,類似“漣漪”的視覺觀感,這在光線較大面積照射到它,且變化角度時,會察覺。
不過通常情況下,你會意識不到。
挺贊嘆的一個細節(jié)是,在拆掉隼Pro的導管后,能看到與之連接的腔體內(nèi)側(cè)安裝有“金屬濾網(wǎng)”。
以往我所接觸的類似設(shè)計的耳機,在此處都是沒有任何保護的。一旦拆掉導管,就意味著內(nèi)部完全暴露,會有使用的隱憂,怕臟東西進去。
內(nèi)側(cè)腔體看著還挺驚艷的。不亞于外側(cè)。
下面談下聲音:
隼Pro的靈敏度到了110。它與手里的iphone XR(直推)、山靈M6 21版、M6 PRO 21版搭配,在響度、全頻飽滿度層面都令我滿意。但也不算特別靈敏,畢竟,TFZ的動圈耳機還更變態(tài)。
煲機必要性:一般,初聽就很不錯。
隔音:一般,在入耳式耳機里面,勉強能阻絕一些中低音的噪聲侵入,但開啟音樂后都不是事。
聲音描述(基于通透導管+標配的灰色均衡參考耳套)
一耳朵:似乎延續(xù)了初代隼的那種稍顯緊致,略偏素質(zhì)的聽感。
中下盤有稍許力量增強,中頻瞬態(tài)稍受影響,高音過渡自然,全頻基本無刺激感,耐聽,也比較柔和,稍顯緊繃。
音色略暖,非冷聲,聲音不硬。大多數(shù)音樂會很有感情,但若是遇到強調(diào)空間感、靜謐感的音樂,它稍顯厚實的低音可能會影響那種輕快與通透。
不過,這種所謂的“影響”也是基于我與其他耳機(上圖所示)的對比。如今的千元級耳機大體上都是“萬能”聽。除非很挑剔,否則都不算個事。
人聲血肉感較明顯,但不屬于特鮮活、很歡快的那種,此外,它也不是銳利、華麗的風格。音色區(qū)別于達音科SA6、ZEN和ZEN PRO。
隼PRO比K3003全頻密度、規(guī)模感、飽滿度、自然度(特指中高頻)好,低頻量感差異不算大。
事實上,多年前的達音科DK3001就已追平甚至略超K3003了,如今看來,K3003的硬素質(zhì)連國產(chǎn)1000多元的耳塞也有所不如了?;叵肫餕3003初上市時,它被國內(nèi)科技網(wǎng)站評測人贊嘆“聲場巨大”,現(xiàn)在……
隼PRO的低音控制力比較好,下潛也比較深,量感稍稍多些,中下盤清晰度和柔和感要超越拜亞榭蘭圖,高頻風格有一定差異,動態(tài)略遜于榭蘭圖,總體以HIFI標準的話,結(jié)合配件的聲學加成,是要勝出榭蘭圖(3000元+)半個檔次的。
對比國內(nèi)同行,比如NFAUDIO NA2+,隼PRO的解析力(瞬態(tài)、動態(tài))略顯不如,它強于低音的厚度、控制力、高頻的自然和人聲的柔和感上。此外,豐富的配件和優(yōu)秀的插頭配置也要勝出NA2+。
對比聲音記憶SM2。兩者價位差不多相當,SM2的調(diào)音完成度很高,全頻扎實、純凈,中高頻結(jié)像自然且準確,細微的聲音也有形體感,整體稍微偏素質(zhì),音色平滑,不刺激,不張揚,略平淡,達音科隼PRO相對厚實,下盤在某些音域下會有更富沖擊感的力量呈現(xiàn),也更可能爆發(fā)規(guī)模感,但中高頻到高頻部分,隼PRO更多照顧聽感,耐聽且優(yōu)雅,不太會像SM2聚焦到細節(jié)形體輪廓??傊?,兩者都是實力派,但隼PRO有平衡插頭(配件)加持,倘若隼PRO是以此形式聽,那么3.5插頭的SM2則會比較危險。畢竟平衡模式下的隼PRO完成度會更高。
對比QoA adonis(圈鐵),adonis的舒展聽感,聲場、分離度、樂器高頻泛音量感、低音量感都更好于隼PRO(3.5mm插頭),會有起飛的感覺,但adonis標配3.5插頭的線,這使得以上優(yōu)點在4.4插頭的隼PRO面前會變得不那么優(yōu)秀,不過,分離度仍是圈鐵耳機adonis的特色,此外,女聲的真實感、柔美感也是adonis的厲害之處,相對的,隼pro倒顯得欠缺靈氣了。最后,adonis低音量感較大,大于隼pro,但下潛力度稍欠,且低音凝聚力、人聲和高音密度也都稍遜色于隼PRO。
總體上,隼PRO聽著很“穩(wěn)”,它的聲學磚塊堆的很密,很工整。3.5mm插頭下的它不張揚,也不那么華麗。
通常(3.5插頭),它強于比較順滑的線條、高密度且自然的基音,樂感好。若基于4.4平衡口,它會在素質(zhì)層面展現(xiàn)卓越的一面。另外,在一些簡單的流行曲目下,它的聽感偶爾會超越ZEN PRO,這令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