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DIY玩家,我真的挺偏愛ATX這個尺寸的機箱??臻g大,走線輕松,散熱優(yōu)秀,未來升級硬件也更方便,但是相應的大多數ATX機箱的外觀都是又黑又方正,加上現在側透設計大多需要放在桌面上使用,所以挑選一款性能與顏值都令人滿意的機箱就很必要了。
想讓ATX機箱也顯得優(yōu)雅,全鋁機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比傳統(tǒng)方方正正的鋼板框架結構,鋁鎂合金在造型設計,制作工藝,成品質感方面都更為精致。今年雙11我就入手了喬思伯旗下全新品牌 “ 喬家一物 ” 的I400機箱, 它繼承了之前口碑毒物I100 Pro ITX的設計元素,設計和做工方面依然相當的“毒”,尺寸上全面進化到ATX規(guī)格,擁有更大的內部空間,全景側透,垂直電源倉,可90度變換的顯卡安裝模塊等一系列的可口設計,各方面的表現都令人滿意,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高達千元的售價了。。。不對,這不是機箱的缺點!是我的缺點!
性能與顏值并重
安裝完成后,機箱帶腳撐的具體尺寸為502*231*480mm,作為中塔ATX來說總體尺寸算是比較小巧的,搭配27寸或者32寸的顯示器都比較合適。機箱左右雙側透,采用4.0mm的防爆鋼化玻璃面板,前后為鋁鎂合金一體面板,面板表面加入霧面處理可以不用擔心指紋殘留,視覺效果上鋁鎂合金帶來的金屬質感還是非常驚艷的,簡約但不失優(yōu)雅。機身深度502mm,搭配60cm的桌面使用,也能給背后的數據線電源線留出足夠空間。機身寬度231mm比較可觀,內部空間充裕,可以兼容最高168mm的散熱塔,即使巨無霸也能塞下了,外形設計不僅美觀,也很合理。
機箱的風道設計比較特別,因為使用了垂直的電源倉設計和一體化鋁鎂合金面板,所以設計師索性也采用了目前逐漸流行的垂直風道結構。以我這臺裝好的I400為例,可以看到進風和出風都是非常合理順暢的,豎裝顯卡,搭配渦輪風扇也沒什么問題。
另外I400的機身內最多可以安裝10把風扇,還能輕松塞進定制RGB燈板,所以不管你追求強大的散熱性能還是炫酷的個性化神光燈效,都讓你達成目的。
機箱頂部的散熱面板采用磁吸式的設計,可以快速拆裝,不用擔心灰塵堆積。柵格結構也非常炫酷,特別是搭配RGB風扇,半透的表現令人驚艷。唯一令我遺憾的是,I400的機箱頂部不能擺放雜物,至少大件不行,小擺設問題不大,只要保證風道的暢通就行。
散熱表現上,在室溫19℃的環(huán)境下,我TDP 105W的AMD CPU原來的待機溫度在45-47℃左右。升級喬家一物I400后,待機溫度保持在了30-32℃,改善非常巨大,原因也有好幾個,10枚風扇的布局顯然居功甚偉,在后面裝機部分我會詳細說。
從機箱側面看,由于采用垂直風道的設計,機箱側面完全密封,沒有留下任何縫隙,所以機身內部的風扇噪音基本聽不見。如果桌面比較窄,搭配曲面顯示器,感覺機箱側面的展示會略有遮擋,但是你可以嘗試給垂直電源倉添加定制RGB燈板,來提升視覺效果。
簡單開箱
喬家一物I400采用的是高規(guī)格旗艦機箱才會使用的彩色包裝箱,定位可見一斑。包裝箱設計比較低調,細節(jié)方面我發(fā)現標識和網站地址都改成了JONSPLUS,并沒有沿用喬思伯JONSBO。
包裝箱內部有額外的泡沫框架和防塵套,機箱被固定的嚴嚴實實,包裝頂部可以看到4個未安裝的鋁鎂合金腳撐和一個獨立配件盒。
機箱設計語言非常簡潔,外觀雖然比較方正,但是前后面板邊緣略帶弧形,整體上并不會感覺過于硬朗。
配件盒也相當高端大氣,包含了螺絲收納盒,顯卡支架,說明書和一些綁扎帶,包裝都很精美。
收納盒內部還有分格,各種不同種類的螺絲小配件還帶有標簽,隨取隨用,非常人性化。
裝機和使用體驗
I400機箱采用了模塊化的設計,幾乎所有組件都能輕松拆卸,這是官方的分解圖,設計是真的牛。
但是拆卸順序有些講究,比如前面板的拆解就會比較麻煩,需要一些前置條件。所以自己正常裝機的話,并不需要完全拆開,上圖是我裝機時,大致的拆卸程度。
機箱頂蓋是硬PC材質,幾何形的柵格柵格并帶有濾網,支持快速拆裝。
取下柵格可以看到頂部的風扇支架,可以完美兼容3把12cm風扇或者2把14cm風扇,水冷方面也可以兼顧240,280或360規(guī)格。
機箱的I/O模塊也集成在機身頂部,除了電源鍵和指示燈,還提供了2個USB A,1個USB C,以及3.5mm規(guī)格的音頻輸入輸出接口。
機身后方同樣使用了鋁鎂合金面板,框架式的結構,內凹結構勾勒出很強的立體感。
后面板頂部可以看到喬家一物JONSPLUS和機箱型號i400的金屬銘牌,鏡面效果,質感一流。鋁鎂合金面板通過多枚銀色螺絲固定,拆卸需要使用到螺絲刀,雖然習慣了免拆設計的我略感麻煩,但是不得不承認,牢固性和安裝儀式感會比較強。
機箱底部提供了大面積的進氣口,并配置了專用柵格和濾網,出廠時沒有安裝支撐腳,需要自行組裝。
柵格濾網同樣加入了固定螺絲,安裝槽也比較緊,鎖定后相當穩(wěn)固,不用擔心意外脫落,也避免了震動產生異響,細節(jié)方面的確很用心。
標配的腳撐同樣是鋁鎂合金材質,做工精致,底部帶有厚實的緩沖腳墊,配套螺絲可以在配件盒內找到,盒子上方有標簽提示。
上圖是小腳丫安裝后的效果,雖然我喜歡小圓柱支撐腳,但是官方這個底部大面積的腳撐設計還是很有講究的,它提供了更好的穩(wěn)定性和更大的阻尼,不容易產生位移,也能提供更好的減震效果。
側面板同樣放棄了快拆設計,通過頂部的一枚螺絲固定。
這里有個小細節(jié)非常人性化,當你解除側面玻璃面板的鎖定螺絲后,不用擔心它們直接脫落,在機箱底部還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夾角鎖定,你可以更加從容的拆裝它們。
螺絲也很講究,加裝了墊圈,減少震動和誤差。
機箱內部空間非常規(guī)整,空間很大,可以支持最大EATX規(guī)格的主板。
7根組合式的PCI全規(guī)卡槽。
機箱內部提供了顯卡托盤,上下,左右位置都可以微調。
機箱頂部增加了冷排檔條,可以提供更好的一致性效果。
頂部的冷排支架是可以單獨拆卸的,安裝水冷的時候會非常友好。
擋板拆除后,可以看到頂部冷排位置的空間相當充裕,你可以選擇標準安裝或者厚排安裝(風扇*2),走線布局也會更加便捷,不過這塊擋板固定螺絲比較多,需要花點時間,偷懶的話不拆其實也不影響水冷安裝,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機箱背部的設計亮點也非常多,模塊化的硬盤安裝背板,優(yōu)化的走線設計,以及提升視覺一致性效果的側面擋板。
硬盤背板一共2塊,每塊可以提供2個HDD硬盤的掛載,上面那個硬盤背板拆除后,可以看到CPU背部開孔尺寸真的非常巨大,安裝散熱器支架時不會有任何阻礙。
側面擋板拆除后,可以看到后面的垂直電源倉,長度非??捎^,可以支持長電源。電源倉底部還有2個HDD硬盤插槽。
裝機體驗
我習慣先上電源,我的電源長度為16cm,可以看到電源倉空間還有很大的富裕。
因為目前硬件功耗都越來越大,為了保證未來升級的便利性。我電源方面選擇的是安鈦克的旗艦產品HCG1000W,80Plus金牌全模組,全橋LLC,DC-DC構架,主動PFC,100%全日系電容,并隸屬于安鈦克35周年系列,售后方面提升到了10年換新服務。
作為旗艦級產品,HCG1000的包裝和配件都非常豪華。
電源底部可以看到ANTEC的標識和大面積散熱柵格,內部配置了135mm的液態(tài)軸承風扇,性能和工作噪音表現都非常優(yōu)秀。
組模接口方面提供的接口相當充裕,不同接口還進行分組排列,配合防呆口無需擔心誤操作風險。
作為高端機箱,電源支架顯然也是可以獨立拆卸的,為安裝工作提供了便利。
電源支架具備方向性,不用擔心方向安裝錯誤。
上機前,記得優(yōu)先把電源線插上,因為組模設計,所以需要用多少,插多少,減少后期走線布局的麻煩。
HCG1000D低背面,除了電源開關,還提供了一個獨立的HYBRID MODE切換按鍵,可以讓電源在低負載的情況下保持更安靜的工作狀態(tài),這個設計也可以看成普通電源和高端電源的分水嶺。
安裝好電源后,你可以把硬盤也插上。
不過為了后期更換硬盤更簡單一些,我準備把硬盤掛在機箱背面,所以蓋上背部擋板之前,記得把硬盤電源線預留好。
硬盤掛載需要使用專用螺絲,同樣在配件盒中,根據提示取用即可。支架上預裝了硅膠腳墊,可以提供一定的減震作用,保護硬盤的安全性。
掛載后效果,多余的SATA電源線可以收納在機箱的邊緣卡槽內,理線比較輕松。
這里還有2個硬盤安裝位置富裕,可以留著未來升級。
主板選擇的ROG B550F,標準ATX規(guī)格,供電,用料,做工都是一流的。內存選擇了七彩虹旗下的iGame高端Vulcan Frozen系列,白色RGB裝甲,B-die顆粒。
內存采用了大量裝飾線條和立體造型,顏值在線。在裝甲內側有產品的銘牌,可以看到時序,序列號等重要信息,我這2根內存是4000高速條。
內存頂部采用了波浪造型,并內置燈條和iGame標識。上機前,我習慣把CPU,內存,M2硬盤先組裝好。
機箱內部已經預裝好了螺栓,直接鎖螺絲即可。放進ATX主板后,可以看到機箱內部,上下預留走線的空間都很充裕。
散熱器我準備了超頻三的棱鏡360白色版,目前價格很香,散熱性應該能在第一梯隊。風扇的話,我買了2組喬思伯的FR701。
喬思伯的FR701帶有側透效果,顏值是一流的,并且還區(qū)分了標準版和進風版,可以看到它們的扇葉的方向是相反的,組建垂直風道非常合適。
棱鏡360白色版的包裝內部帶框架結構,所有配件都收納的井井有條,白色的冷排尤其讓我垂涎欲滴。
拆下I400機箱的頂部支架,按照風扇+冷排+風扇的組合,把它們組合起來。
我本來計劃是底部用喬思伯的701進風版。
上面用超頻三的標配風扇,但是后來我糾結2款型號不同的風扇,可能會存在不同步情況,影響散熱表現。
所以又下單了一組超頻三原廠風扇。
本來就散熱性能很強的棱鏡360,現在雙層風扇加持,我對它的表現非常期待了。
機箱底部的三風扇安裝,其中有一篇風扇可以局部照顧到垂直電源倉底部的硬盤,設計小細節(jié)真的非常優(yōu)秀。
機箱后置風扇我糾結了下進風還是出風,后來想想設計師都給專門安排了防塵濾網,應該是推薦進風的。
安裝完畢后,我發(fā)現超頻三棱鏡360的冷頭水管和后置風扇有所干擾,看來冷頭方向還需要調整一下。
由于一共安裝了10把風扇,主板的風扇電源接口肯定不夠用了,機箱也沒有提供額外的分線器,自己翻箱倒柜找出來一個,10個接口徹底插滿,十分滿足,唯一的缺點是,我這個分線器對風扇轉速監(jiān)控好像有些問題,靜音狀態(tài)也能測到6000轉以上的轉速,算了,不管了。
顯卡的話,我的5700沒有背板,所以我肯定選豎裝了,可以徹底解決背板積灰問題。機箱的PCI卡槽模塊可以拆下來90度旋轉。
7卡槽同時轉置的優(yōu)勢是可以兼顧一些加厚的顯卡,也能調整前后安裝位置。
I400要豎裝顯卡的話,需要購買額外的顯卡延長線,好在價格還是比較實惠的。顯卡底部支架是標配,買機箱直接就送了。
PCI延長線和顯卡支架可以組裝,提供很好的安裝環(huán)境。組裝需要使用的螺絲,在配件盒中可以找到,買延長線的話也有配送。
安裝顯卡的話,建議把機箱內部預裝的顯卡支架給拆了,那個可調托架在豎裝時就沒用了。我第一次安裝顯卡沒注意,磕碰了下,顯卡一條劃痕,還好沒事。
把水冷的冷頭位置旋轉180度,再把水冷冷排用擋板遮住,提升下顏值,所有的安裝工作基本就緒。
插上電源測試下,完美點亮,整體效果不錯。
裝上機箱背部的鋁鎂合金裝甲,顏值如何。
撕膜,順便看看背部走線,這款背部電源倉的擋板可以大幅遮羞,基本上看不到凌亂線束,最終走線效果非常令人滿意。
頂部燈效展示。
從側面看,機箱的展示效果已經相當令人滿意了,如果不喜歡垂直電源倉這塊區(qū)域太暗的話,可以定制一塊燈板,空間預留很充足,可以輕松加裝。
風扇我這里是徹底裝滿了,帶來的顏值提升還是很大的。
由于機箱側面板徹底密封,所以工作噪音也控制很好,深夜使用體驗良好。
散熱性能方面,我簡單FPU了一下,溫度可以控制在45攝氏度左右,而我以前放在舊機箱你單機溫度高達85左右,這就很牛逼了。不知道是垂直風道的功勞還是水冷夾心漢堡的功勞,或許都有。
好了,I400的使用體驗就分享到這里,我是胖頭魚Moomin,感謝大家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