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PC電源,小伙伴們的選購時有什么依據(jù)嗎??認品牌?再看80PLUS什么認證??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宜能用就行?那不差錢的小伙伴呢?不用多想,肯定是高能高配了。只是大部分消費者攢機的時候或和我一樣是非常矛盾的,到底預算傾向哪一邊?偏CPU還是偏顯卡?節(jié)省預算從哪動刀?首當其沖肯定是電源無疑,那這個時候我們心中肯定都會犯嘀咕,這個CPU加這個顯卡,用這個電源?會不會有問題?這個問題也就是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高規(guī)格的硬件能否搭配入門的電源級使用?
答案其實不是肯定的,最關鍵的是要看你選的電源體質如何?即便是入門級產品中不同品牌間也是存在高低之分,可能說它們使用的電源方案一樣,但有關用料、做工、售后等的不同多少都會影響使用壽命。當下其實有些入門級的電源整體綜合素質未必比一些品牌定位中端的差,長期使用也未必不可。那最終如何選呢?一、建議選擇品牌,第一梯隊不行可以是第二梯隊,但不要選雜牌。二、擁有80PLUS認證,根據(jù)預算適當降低認證標,轉換率底點但至少穩(wěn)定。三、額定功率留夠余量就可以了。當然以上三點僅為個人觀點,有其它觀點的小伙伴可以一直討論。那縱觀現(xiàn)在的入門級PC電源,有一個品牌的電源個人覺得是值得低預算的人入手或是作為預算不足時暫代使用的,那就是超頻三的七防芯電源。
早在2020年中旬時就接觸過,它是首個將工業(yè)用的灌膠工藝引入民用PC電源的,灌膠處理過的電源安全系數(shù)會比沒有處理的電源高一些,這也是我選它的原因之一,當然它也是滿足了前面?zhèn)€人提到的三點的?,F(xiàn)在超頻三主售的PC電源基本都是七防芯系列,命名規(guī)則基本都是GI-ST/CX/BR/P+瓦數(shù)這樣。ST/CX/BR/P分別代表會呢?ST/CX其實都是80PLUS白牌,CX是使用了灌膠工藝的七防芯電源,ST則沒有,這個選購時需要注意,BR和P對應的說是銅牌/金牌來分也沒問題。
了解完超頻三的所有電源命名規(guī)則再來看這次分享的GI-BR600W是不是就很容易懂這款電源的最主要功能點了——使用了灌膠工藝的七防芯銅牌電源。這點在電源的黑色小盒子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這款電源在其品牌電源產品線中屬于中間定位的產品,不是最好也不會太差。針對的就是對電源有一些些追求的小伙伴,不用低端,但也能接受的心態(tài)。所以作為主打高安全性和性價比的銅牌電源它沒有華而不怎么實的全模組或半模組,接線都是最基本的需求,長度也是預留的足夠的。
至于新手疑惑的什么是“七防芯”超頻三在彩盒的后面也做詳細的說明。
為什么一直強調3年真換新,后面拆開電源時大家應該就明白了,這就不過多的吹噓。
GI-BR600是非模組電源,整體產品盒子里也沒有啥東西,非常地精簡,除了電源本身外就只有一條“插屁股線"和保修卡。
超頻三GI-BR600是標準的ATX電源,160*150*86MM的尺寸規(guī)格,大部分的中塔機箱都能輕松裝進去。
入風網孔還設計了造型,有點類似"X"的字樣。
GI-BR600W的各項指標,額定600W,其實只要你不是超頻玩家 ,顯卡不是3060及RX5700以上,問題都不大。
另一側七防芯盾標及產品型號,兩邊都是貼紙,貼的嚴嚴實實的。 為什么這么說?后面細說。
自帶的線材,24PIN的主板供電、4+4 PIN的CPU供電、顯卡6+2的供電只有一根,但分成了2個,上6+2.對于雙8PIN的顯卡也是可以的。SATA供電線有兩根,線末端都是4PIN的D型接口,中間各3個SATA供電接口。8個接口,接硬盤、風扇、或是燈帶都是可以滿足的。總之就是都是使用率比較高的接口,D型口針對一些老設備,2個完全足夠了。
拆機:
新電源一般是不會有人因為好奇去拆解的吧,拆解前可要三思,因為拆了這個標壞了,可是沒有3年換新的保修的,為了滿足大家好奇,就由我來拆吧,大家看看剛問 也可以。
整個電源拆解其實有點費勁,一個是左右兩邊的貼紙,貼的非常牢,基本一撕必留痕。二是灌膠的工藝是電源組裝完成QC質檢合格后才來灌的,因為我在翹面殼的時候費了很多時間,剛開始還以為是超頻用用了新的外殼結構。但其實不是,是灌膠后,膠體填充了縫隙,將外殼粘在了一起,導致我翹面殼時懵了一段時間。
感受一下邊緣區(qū)域那些淺灰色、片狀帶彈性的膠體。
上殼的風扇雖說是插針的方式連接的,但因為有灌膠不太好拆,所以我就沒有進一步拆分開來。
風扇是惠州訊碩科技的產品,12CM的液壓軸承風扇。相關的參數(shù)沒有查到,只知道這家訊碩好像就是做酷冷家產品的廠,按DF1202512SEHN去查,也是指向了酷媽的一款風扇產品。這個中的關系大家就自己品吧,反正就是酷媽出品的差也不會差到哪去。
GI-BR600內部的核心 ,這么看下去肯定會有人提出疑惑”這么空廖廖沒幾個元件???“這個還真不能太過表面 ,不要被這種表像欺騙到 ,要看到那一層厚厚的,約有7~10MM厚的淺灰色的膠體。它完全淹沒了整體PCB板,一些比較低矮的電子元件基本都補包裹在了里面,將整個PCB板及部分元件包裹在膠體里,能起來一定的保護作用,這就是超頻三所宣傳的七防芯了。
膠體是固態(tài)的,雖有一點彈性,但如電源真的出了問題來售后,扒開這層膠維修的成本估計比換個新的給你更為劃算,這筆帳相信廠家比我們更會算,所以我們是完全可以相信它是真換新,而非噱頭。
看完整體的我們來細看它的電路結構吧。所有的PC電源基本都一致。從市電接入,第一關都是EMI濾波電路 ,超頻三GI-BR600共有二級EMI濾波器(黃色文體),一個在市電接口后面、一個則固定在PCB板上,二級EMI電路 ,為的是將電網中的高頻雜波和同相干擾電流濾除,讓”純凈“的50HZ左右的交流電通過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
主動式PFC電路的優(yōu)點是可以使用更小的零件體積但獲得更高的功率因數(shù)。右側主電容是臺灣豐賓(CAPXON) 270μF-400V 高壓電解電容,容量在這也算比較厚道的。
中間這個一大一小的是整流開關電路 ,采用雙管正激拓撲結構。我也去細查了下這一級別的入門電源 ,好像大部分的入門級80PLUS銅牌認證電源產品都是使用這種雙管正激拓撲的方案。
左邊的是主變壓器,右邊小的是待機變壓器。因為膠件體的緣故,沒辦法進一步拆解,主要我也不想新電源沒用就壞了,所以沒有辦法看到主開關管的兩個MOSFET和雙管正激的驅動芯片,但知道它是雙管正激拓撲方案就可以了,這種方案應該是能同時達到廠家抑制成本達提高產品性價比的目的,同時也能過80 PLUS銅牌認證要求的最優(yōu)的方案了,不然怎么可能大家都采用這種,對吧。
雙管正激拓撲結構電路后面的是低壓濾波電路,采用了大小雙磁環(huán)線圈設計,周邊也有許多不同容量的電解電容,這些電容同樣來自臺灣,此電路將轉換后的低壓直流電進行再次的過濾雜波及干擾信號,然后輸出更加穩(wěn)定純凈的電流。
給大家展示拆解其實只想告訴大家一個事,超頻三GI-BR600是真的灌有一層厚厚的膠,售后寄回要摳掉那層膠幫你檢測維修真的不如給臺新的你,3年換真換新不可能是噱頭。在競爭如此激烈的PC電源圈,80PLUS銅牌大家結構一樣,用料也大同小異的情況下,輸出穩(wěn)定為前提,那灌膠處理的更安全的PC電源是超頻三七防芯系列里最有力的賣點了。
最后上機拷一拷。
這次使用的測試平臺是自己平時使用的,CPU是R9 3900X , 主板是華碩的ROG X570I .顯卡是影馳的GTX1070 8G ,內存是十銓DDR4 8G*2 ,固態(tài)是三星512G。之前用的電源是賊船的SF600白金版。
這個配置R9 3900X的TDP是105W,整機理論功耗 其實大概就300W大吧??綑C主要還是測試CPU和顯卡這兩個耗電大戶,CPU和顯卡都不超頻的情況下,雙拷,最大貶值是功耗去到 350W左右。與電源的600W額定還有一定的盈余。單個設備進行超頻的情況下使用峰值最多也只是去到 400~450W之間,那夠不夠其實應該都已明了。
之所以入手這個,用途其實不是真的用來拖現(xiàn)在這個平臺的設備的,鬼都知道全日系用料+主動式PFC+LCC諧振+DC-DC的金牌及以上不更香啦。而這只是側面驗證給那些中低端硬件或是高端硬件預算又不足過渡的小伙伴們, 這個拆解過無保修的七防芯電源其實我的目地是用在我為新家準備的ALL IN ONE 主機上的。主機機箱自己還在畫,硬盤架是淘汰的浪潮10盤柜,主板是益德的B250反向主板,搭配超大被動散熱 ,裝備I5-7500T 這種35W的U來做,選超頻三GI-BR600主要是這機器到時是放在機柜或是弱電箱內的(我新家弱電箱在一個柜子里面)。到時灰塵、南方的潮濕、小蟲子之類的都不怕。600W帶10個硬盤夠夠的了。當然這個是后話。感興趣的一起來聊聊。
總結:
說實話,現(xiàn)在做PC電源的門檻并沒有多高,有研發(fā)能力的一般都是大廠,除了代工還有幫別人造電源,沒有的只要有錢一樣可以找大廠代工,電源方案各廠家肯定都是現(xiàn)成的也都差不多。比如主動式PFC+雙管正激拓撲可以做個80PLUS銅牌,疊加個DC-DC架構也能做出個80PLUS認證的金牌電源來。根據(jù)成本加加減減罷了,區(qū)別主要就是品牌溢價、做工、用料和售后這些而已。
結論就是根據(jù)實際預算來,有錢的上好點,沒錢的能用過渡下都OK。只要不是三流品牌問題都不大。至于超頻三這個GI-BR600,架構和用料就不去點評了,過80PLUS銅牌認證說明它的轉換效率是沒有問題的。最大的賣點反而是它的灌膠工藝,安全系數(shù)會比同類產品高不少,還有一個就是拆一個廢一個不得不給你承諾的3年真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