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曉飛影!
一個數(shù)碼愛好者,也喜歡在眾多平行領(lǐng)域探究摸索,讓生活多一點樂趣。
關(guān)于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的討論已經(jīng)非常多了,避免參數(shù)黨,自己在四年內(nèi)用過四款不同的 MacBook 系列,從 intel 到 M1 到 M1 Pro,每一代都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深度體驗會給大家?guī)砀鎸嵉姆答?,為何最后會換到 14 寸的 M1 Pro 芯片 MacBook Pro。
2018 - MacBook Pro 13.3寸 (i5 8G 256G)12358 元
其實我在四年前還一直是在用 Windows,從來沒用過 MacOS 系統(tǒng),在 2018 年花了 1W2購買的是 13.3 寸MacBook Pro 深空灰(四核 八代 i5 8G 256G 固態(tài)),因為是第一次接觸 Mac,覺得先從丐版試試看,MacOS一開始用不慣,但是沒幾天就熟悉了立刻上手了,而且屏幕素質(zhì)真的是好太多了,不過剛開始從零學剪輯覺得 FCPX 比 PR 真的好用太多了,也堅定了繼續(xù)用 Mac系列的心態(tài),只是 8G 的內(nèi)存真的捉襟見肘,AE 打開有些效果多了和 PR 一樣崩潰,所以決心下一臺一定換個好一點的 MacBook Pro。
2019 - MacBook Pro 16 寸(i9 64G 2T)31822 元
2019 年其實就猜到新款的 MacBook Pro 一定會到來,也是蘋果的第一臺 16 寸級別的筆記本,屏占比更高了,體積也沒變多大,于是毫不猶豫的就決定上頂配,只有硬盤無所謂可以外接,2T 就足夠了,因為有教育資格所以便宜了 3000 多,順便把 Pro App 的教育套裝買了,F(xiàn)CPX 也入正了。我心想去年花 1W2 買 13.3 寸 MacBook Pro 真是 49 年入國軍,殊不知這次才是真正的 49 年入國軍,后話再說。
16 寸的 MacBook Pro 太強了,幾乎所有的視頻項目渲染都是秒結(jié)束,不管是多開 FPCX、LR、PS、AE,內(nèi)存都從來沒飽過,永遠都只用到了 30%的性能,有點暴殄天物,我心想用個 5 年都不會遇到性能瓶頸,唯一吐槽的就是風扇真的吵,哪怕只聊天刷個網(wǎng)頁都能起飛,i9 壓不住啊。
2020 - MacBook Air 13.3 寸(M1 8G 256G)6879 元
2020 年 M1 芯片剛發(fā)布后業(yè)界都在震動,我還沒覺得太興奮,心想我這 16 寸頂配 i9 還有啥可求的。直到小伙伴試過了一次 M1 芯片的丐版 MacBook Pro 后,說簡直太強了,因為小伙伴就是被我慫恿也買了 3W 的頂配 i9,所以他的體驗對比我才相信,我又去重新搜索 M1 相關(guān)的評測,發(fā)現(xiàn)幾乎可以完成和 i9 一樣的工程,甚至某些速度更快。一個三萬塊,一個六千塊,雖然心里有點不平衡,不過我立刻意識到現(xiàn)在必須趕緊賣掉 16 寸頂配止血,蘋果在芯片上已經(jīng)擺脫了 intel 的束縛,后期一定會起飛,晚賣一個月就虧了 1000 多,好在 2W6 出手了,這是最正確的決定。
又是教育優(yōu)惠 6879 入手了 M1 芯片的丐版 MacBook Air,此 Air 非以往的 Air,作為生產(chǎn)力工具,以前的 MacBook Air 都是玩具從來不會去看,這一次蘋果格外良心,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幾乎可以說是同配置,哪怕這是 7 核心的 M1 芯片,依舊是史上最強的 MacBook Air,16 寸太重了,這次索性要輕便。如果說之前16 寸頂配只發(fā)揮了 30%的性能,那這次 MacBook Air 一直是 100%的性能利用率,畢竟 ARM 架構(gòu)有太多軟件沒有適配,必須經(jīng)過一道轉(zhuǎn)譯,性能會有損失,好在 FCPX 是自家產(chǎn)品,簡直是把 M1 摸得一清二楚,流暢無比。不過 PR、LR、PS 說實話在 8G 的內(nèi)存里跑還是比較吃虧,屬于能用的狀態(tài),達芬奇也剪輯得不太流暢。我這次是想清楚了 M1 版本的就是過渡用,等第二代必換,所以買的最低配,出手也虧不了多少,如果真的想當生產(chǎn)力工具,最好買 16G 的 MacBook Pro。
2021 - MacBook Pro 14 寸(M1 Pro 8 核,32G,1T)17949 元
不得不說蘋果真的是刀法精準,這一次購買 MacBook Pro 真的在選配上考慮了很久,五檔 CPU 和顯卡選擇是第一次看到,如果看到上面我選擇的是 32GB 內(nèi)存,肯定會有人問為何還選個丐版 CPU,加 1350 變成滿血 CPU 還送個快充頭不好嗎?
我一開始也這么思考過,經(jīng)歷了 3 代 MacBook 系列的使用,從上一代購買我就不再迷茫,知道自己的需求,這一次也是一樣。應該是我不需要浪費 1350 元去升級 CPU,上一代 6879 元購買的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其實是被我強行變成生產(chǎn)力,一年來也完成了許多項目,我對它能干什么心里太清楚了,整個使用過程中 8G 的內(nèi)存總是浮動在 90%的,由于蘋果的內(nèi)存機制非常強大,會靈活釋放感受不到卡頓,只要當 ADOBE 全家桶出現(xiàn)的時候,內(nèi)存瓶頸就出現(xiàn)了,會明顯感受到卡。而整個使用過程中,無論是剪輯視頻還是處理照片甚至是網(wǎng)頁多開,CPU 長期不超過 50%。只有兩種情況 CPU 會達到 100%,一個是在 LR 批量導出照片時,另一個就是油管播放 8K 視頻時。
至于固態(tài)硬盤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對性能毫不影響,所以512GB 對我來說都是夠用的,8T 可以達到 7.4GB/s 的極限讀寫很變態(tài),不過 512GB 和 1T 都能都 5.5GB/s 左右。選 1T 的原因是因為這次增加了 SD 卡槽了,我不用每次都帶 PSSD 硬盤和讀卡器,節(jié)省了一個雷靂 3 接口,所以我可以直接把素材拷進 MacBook Pro,回去再中轉(zhuǎn)到硬盤里,因此就選 1T 稍微大一點就行。
16 寸對我來說太大了,背負的重量也太重,如果都買 16 寸我肯定配置會選 M1 Max 頂配,又會中了蘋果的陰謀,用過了 3 代我覺得 14 寸對我來說剛好,定制版預定了半個多月才到手,又使用了接近半個月,接下來就說說真實使用體驗。
開箱
取下 MacBook Pro 可以看到底部的說明書和 Type-C 快充磁吸頭,這次磁吸充電頭是一次復古回歸,好處是支持更快充電和一拔即掉的設(shè)計,不過我甚至都沒拿出包裝箱,直接留著二手出掉的時候還會增加溢價
67W 確實是用不到,我認為只有 140W 的充電頭才有使用的必要,家里有很多體積更小的 65W、100W 氮化鎵充電頭,而且我是連接副屏顯示器使用,USB-C 一線通更方便,一拔即掉的設(shè)計對我來說也意義不大,拿走筆記本本身要拔掉顯示器傳輸線,何必再多拔一個磁吸充電頭。
右側(cè)的變化是最欣喜的,原來M1 的 Airhe Pro 右側(cè)都沒有雷靂接口,2 個接口真的太少了,我一直期待新款 Pro 是 3-4 個,因為之前 16 寸是 4 個,現(xiàn)在 3 個是剛剛好,因為多了 HDMI 和 SD 卡槽,相當于是把一個擴展塢給省了,HDMI 是 2.0 的有點可惜,不過我覺得是臨時出去方便接外界的各種 HDMI 設(shè)備進行展示,而 SD 卡槽的接入簡直是史詩級的回歸,不用隨身帶讀卡器真好。
目前 3 個雷靂 4 接口我的使用方法是,一個接 4K HDR 顯示器的 USB-C 一線通,包含供電,一個接 2TB 的 PSSD 硬盤,一個接萬兆網(wǎng)絡轉(zhuǎn)換器可以局域網(wǎng)訪問萬兆 NAS,可以說全部用滿。
至于這個劉海,說吐槽也該吐槽,如果是加入了 FACE ID 模塊我能理解,只是給攝像頭和光線傳感器畫這么一大塊真的是太奢侈了,明年升級又可以吹一波了。但是頂部這個 Bar 的區(qū)域也確實算額外贈送的了,以前的 13 寸沒有這上面這么大的區(qū)域,總體來說顯示區(qū)域是更大了,不過 Bar 的展示空間被壓縮了,比如 istat 這種狀態(tài)插件估計都顯示不了了,好在我是外接顯示器的,大屏幕不受影響,也建議多接副屏使用。
使用體驗
順便反饋一個 BUG,我用的顯示器是 AOC 的盧瓦爾系列 LV273HUPR ,4K HDR 支持 65W USB-C 一線通,這也是我一開始想好了剛好 67W 的第一檔 CPU 適配的原因,但是接上顯示器卻無法充電。經(jīng)過我多次測試,必須連著顯示器,MacBook Pro 重啟才會啟動充電,視頻輸出是無影響的,只是這個充電功率最高才 8W,神奇的是我一直高強度剪輯也能充進電,我看電池輸出也有個 15 W,輸入?yún)s只有 8W,不知道是不是 istat 的顯示 BUG 還是 M1 Pro 的兼容問題,但是充電時間確實也巨長。我在網(wǎng)上已經(jīng)看到同款顯示器換了同款 14 寸 MacBook Pro 后也充不進電的情況。所以我也不敢貿(mào)然換別的顯示器,萬一換了還是一樣 8W 就虧了,等我好友的頂配 M1 Max 到了后,接他的 90W 一線通顯示器試試看再說。反正目前 8W 充電也一樣正常使用,也沒有太多不便的地方。
總結(jié)
四年的四款 MacBook Pro 更新就像是踩坑摸索之旅,第一次產(chǎn)生購買欲望的時候總是會選擇困難癥,但是隨著深入體驗,的確是越來越明確自己的需求。
M1 Pro 是真的強,單說剪輯軟件總結(jié)就是更快了,渲染更快,導出更快,支持 ProRes RAW,8K 視頻也不在話下,雖然我目前最高剪輯的只有 4K 的素材。3 個雷靂接口比 2 個是質(zhì)的改變,如果將來局域網(wǎng)能達到 40G 的傳輸帶寬,雷靂接口也不會是瓶頸。磁吸充電頭、HDMI、SD 卡槽其實以前就出現(xiàn)過,現(xiàn)在更完善了,其中 SD 卡槽給工作流帶來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節(jié)省了好多步驟,時間就是金錢。ProMotion 自適應刷新率技術(shù),最高可達 120Hz的Liquid 視網(wǎng)膜 XDR 顯示屏,也是目前筆記本中最強的顯示屏了,所以副屏顯示器哪怕校色不那么準,我也可以用 MacBook Pro 的屏幕當基準,大屏只羅列素材時間線。
新款的 M1 Pro 和 M1 Max 都很強,基本是在鞏固蘋果的芯片王朝,但是價格確實也很貴,不要沖動購買,在我看來,M1 Pro 最丐版的 16+512G 的 14寸 MacBook Pro 是非常值得購買的生產(chǎn)力,優(yōu)惠力度也最大,因為不需要定制,如果是真的靠這個吃飯的重度使用者,不用我說也會花幾萬買頂配,因為項目回本也會很快,我的小伙伴這次就沒有隨我,直接 3W 多買了 2T 硬盤的 14 寸頂配。而如果只是還在學習階段,或者是個人拍視頻愛好者,我更推薦去年的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6000 元左右的內(nèi)幾乎找不到對手。順便一提,蘋果的設(shè)備二手保值率是最高的,前三臺基本是沒幾天溝通就全部出掉了,所以如果真的想買了,也不用太糾結(jié)了,將設(shè)備使用起來,自我學習并提高,最終能產(chǎn)出就是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