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公司工作使用的是筆記本,但回到家中偶爾需要工作時卻還喜歡使用臺式機。正好手里有些淘汰的老硬件,再購入了新硬件就攢了一臺在家中工作的主機。
這臺主機的游戲性能不必很強,但需要它的體積很小巧(桌子不大),并且擁有精致簡約的風(fēng)格。
那么就先看看這臺ITX主機的最終效果吧!
▼
▼
▼
▼
▼
顯卡危機,大家懂的哈!
硬件配置
個人認為撿垃圾的最高境界就是:
撿自己的垃圾,讓別人無垃圾可撿
▼
CPU使用自己淘汰下來的第二代銳龍?zhí)幚砥鳎篟7 2700 ,好歹也是8核心的,以前搭配X470主板使用,后來主板出掉了,U留下來了,現(xiàn)在拿來做辦公U是富富有余了。
▼
主板是華擎的AB350 Gaming-ITX/ac,是之前搭配第一代銳龍R5 1600X,后來CPU出掉了,主板留下了。
SSD和內(nèi)存也都是手里的存貨:十銓的開創(chuàng)者 CLASSIC,1T版本,和宇瞻經(jīng)典系列內(nèi)存,頻率3200MHz。容量單條16GB,兩條總共32G,辦公機用這么大內(nèi)存嗎?以現(xiàn)有的應(yīng)用是用不到的,但誰叫咱手里有呢!
但有時候沒辦法,還得撿別人的垃圾
▼
顯卡本來我也是有的,一張RX580,最低時幾百塊,也就不想出了,但后來價格不斷升高,沒忍住以2300的價格出掉了(最高價位3000左右,現(xiàn)在大概1700~1800,誰能判斷顯卡價格走勢誰就掌握財富密碼?。。?
▼
這樣想裝個機就沒顯卡用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嘛!不得不掏錢入手一塊二手顯卡。因為是工作需要,亮機卡的性能就可以了!
▼
R7 350好像是HD7770的馬甲,對應(yīng)N卡性能在GTX650和650Ti之間,反正價格上差不多就入手了4GB顯存的。
▼
對了!這卡蠻特殊的一點是有6個輸出接口,但是都是mini DP的,因為我手里有mini DP線,所以不妨礙使用,否則還得買轉(zhuǎn)接線。
為了讓主機看起來不像撿垃圾攢的,又入了些新硬件。
CPU散熱器
由于采用的機箱只支持60mm的風(fēng)冷散熱,這個高度的下壓散熱器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利民!
▼
AXP90-X53是AXP90系列中高度最高的,X53代表了高度是53mm,支持雙平臺,I家扣具和背板是默認裝在散熱器上,在附件中有AMD的扣具,背板需則要使用主板自帶的,另外還有一些備件和一只TF77導(dǎo)熱硅脂。
▼
散熱器主體尺寸為94.5mm X 95mm X 38mm,使用54片散熱片。標配一把9CM薄扇,型號是TL-9015,9葉,支持PWM溫控調(diào)速,最高轉(zhuǎn)速為2700RPM,最大風(fēng)量42.58CFM。
▼
AXP90系列都是4熱管,這款熱管經(jīng)過鍍鎳處理,銅底也鍍鎳,經(jīng)過霧面處理,另外看反光貌似中間是微凸的。
▼
底座和熱管的連接部分使用回流焊工藝,是一次焊接。鰭片和熱管的連接部分也使用回流焊工藝,也就是所說的二次焊接。
▼
這一側(cè)使用了扣fin加固處理。
電源
雖然顯卡無需外接供電,對電源的功率需求不大,但還是留了一些余量,萬一顯卡以后便宜了呢?(夢想總是要有的?。┒译娫醋鳛橹鳈C的動力系統(tǒng),還是買新的靠譜點。
▼
全漢 經(jīng)典版MS450 電源 ,額定功率450W,采用單路12V輸出,輸出為38A,即功率達到了456W,甚至超過了電源本身的額定功率。不過3.3V和5V的功不算大,聯(lián)合輸出只有80w。電源通過了80PLUS銅牌認證,拓撲結(jié)構(gòu)是成熟的主動式PFC+雙管正激+DC-DC,提供了5年的質(zhì)保。
▼
電源尺寸為125(W)X100(L)X63.4(H)mm,標準的SFX電源。表面用了噴砂烤漆的處理工藝,散熱風(fēng)扇為8cm,智能控溫,并且在低負載下會停轉(zhuǎn)。
▼
全模組接口,由于功率低,接口數(shù)量不算多,但也足夠日常使用了!
▼
側(cè)面有MS450的白色大標記。
▼
電源的出風(fēng)口,并無開關(guān)設(shè)計。
機箱
▼
機箱是超頻三最新推出的蜂鳥i100 pro,相比老版蜂鳥i100,它的體積并沒有變化,還是長308mm x 寬128mm x 高190mm。但在用料方面有所提升,采用了1.2mm的SPCC框架,總重量達到了2.7KG。而老版蜂鳥i100是采用1.0mm的SPCC框架,總重量才1.6KG(部分原因是采用了亞克力側(cè)板)。
另外做工相比老版蜂鳥i100相比也要好了很多,更加精致,而且白色烤漆摸起來的手感也更加舒適!
▼
頂部接口只有一個開關(guān)和一個USB接口,如果需要tpye-c,需要多花點錢選擇Pro-C版本。雖然我現(xiàn)在的主板沒有前置tpye-c接口,但為了以后升級考慮,還是一步到位選擇了Pro-C版本。
▼
機箱頂部有一個仿真皮便攜提手設(shè)計,視覺上可能沒有一體化的金屬材質(zhì)把手好看,但保證不勒手,搬運時會更加輕松。
▼
底板的孔洞比側(cè)邊和頂部都要大很多,所以配備了一個磁吸式的防塵網(wǎng)。四個防滑腳墊并不算高,里面是用泡棉材質(zhì)填充的。
▼
外觀上蜂鳥i100 pro和老版蜂鳥i100的最大區(qū)別就是采用了精密金屬網(wǎng)孔面板作為側(cè)板。
▼
內(nèi)部是典型的A4 ITX結(jié)構(gòu)沒啥好說的,依舊是只能支持60mm以內(nèi)的CPU散熱器和SFX規(guī)格電源。
▼
另一側(cè)為顯卡安裝區(qū)域,需要使用延長線,只能裝下300mm長和雙槽厚度(48mm寬度)顯卡。另外蜂鳥i100 pro在電源對應(yīng)的板壁上留有孔位,可以安裝一塊3.5寸硬盤,但這樣就只能裝下180mm長度的顯卡。
裝機過程
▼
CPU,散熱器,內(nèi)存,SSD和主板先合體。
▼
機箱的電源下部還可以裝一塊2.5寸硬盤,我這里裝了500GB的,使得主機的總?cè)萘窟_到1.5T。
▼
安裝電源要先把機箱電源架拆下按到電源上。
▼
原裝線材有點長,最后還是用定制線替換下來。
▼
AB350 Gaming-ITX的M.2 SSD需要安裝在PCB背面,對于A4機箱來說不算友好。另外A4機箱安裝獨立顯卡當(dāng)然需要延長線。
▼
SSD使用了喬斯伯的超薄M.2-3散熱片,厚度只有不到1cm,但即使這樣也會形成一定的凸起,如果顯卡過寬,就可能難以安裝了,還好這塊R7350比較迷你,安裝倒是沒有什么問題。
▼
顯卡危機時代這樣只有這樣了,也沒有多余的3.5寸硬盤安裝到這臺PC,所以這一面顯得有空蕩蕩。
散熱性能測試
▼
R7 2700是8核16線程以及12nm工藝,基礎(chǔ)頻率為3.2GHz,Trubo頻率為4.1GHz,但基本很難看到4.1GHz,默認多核CPU-Z一般是3.35GHz,做了些常規(guī)的跑分。這顆U在以前的X470主板上可以輕松超到4.0GHz,不過由于是ITX系統(tǒng),所以為了穩(wěn)定,以及散熱器的限制,就不超頻使用了。銳龍2代在當(dāng)年的單核性能差I(lǐng)家不少的(這一局面直到銳龍5代才反轉(zhuǎn)過來),但多核性能還是不錯。
▼
默認狀態(tài)下,F(xiàn)PU烤雞的頻率也只能達到3.3GHz多一點,10分鐘后的二極管溫度為69℃,AIDA64顯示的功耗只有72W,小米智能插座顯示整機的輸入功耗為115w。只要不超頻,AXP90-X53壓制這顆8核CPU還是不成問題的。
▼
Furmark烤機測試,參數(shù)設(shè)定為1080p分辨率、0AA,10分鐘后,頻率還是800MHz,溫度穩(wěn)定在71度,使用小米智能插座測得整機輸入功耗為93w,非常低了,不過50%轉(zhuǎn)速的風(fēng)扇還是有些噪音的。由于只是作為亮機卡使用也就不作游戲性能的測試了!
最后
這套主機的配置如下:
CPU:AMD 銳龍 7 2700 處理器
主板:華擎(ASRock)AB350 Gaming-ITX/ac
內(nèi)存:宇瞻(Apacer)經(jīng)典內(nèi)存DDR4 3200MHz 16GX2
SSD:十銓(Team)T-CREATE CLASSIC 1TB
顯卡:AMD R7 350 4G
散熱:利民(Thermalright)AXP90-X53
電源:全漢(FSP)額定450W 經(jīng)典版MS450
機箱: 超頻三(PCCooler)蜂鳥I100 PRO
價格方面,由于很多硬件都是立舊,所以實際上只花了1200~1300,如果所有硬件都需要購買大概就得3k上下了,玩ITX就是會貴一些,哪怕是去淘二手。如果追求最高性價比,可以去攢MATX平臺。
另外這套平臺還要注意2點:
1)只有早期的一些X570主板能支持第二代銳龍?zhí)幚砥髁耍笃诎l(fā)布的X570主,X570S,B550和A520主板都不支持了。但一般人應(yīng)該不會用新主板配這么老的U。
2)如果是新購所有硬件最好是換成5600G,它的單核性能要遠超2代2700,多核性能也要稍強一些(2700超頻后的性能還可以)。5600G現(xiàn)在價格1300左右,2700現(xiàn)在大概可以值800~900,由于5600G有核顯也可以省去買獨顯的200塊,這樣升級的代價就是多花200~300。不過還要注意不是所有的B350都支持銳龍5000,B450會更加安全點。由于我這個PC是辦公需求,就不折騰了,手里有啥就用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