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眾國產音樂播放器廠家里,跟我最沒緣分的大概就是山靈了!
不過這次要么不來,要來就得來個最大、最貴的!
作為蹭聽黨開春的第一彈,終于迎來了山靈M9旗艦級安卓系統(tǒng)音樂播放器,外加山靈4K價位的6單元耳機ME800。
不過這次要顛覆一下我的傳統(tǒng),先聊聲音,然后再說說山靈M9在聲音之外的方方面面。
這主要是因為山靈M9本身就是一款很有話題性的產品,作為山靈的旗艦播放器,M9背后承載了不少不尋常的技術和設計,我甚至覺得這比M9聲音本身更值得去探討。
其實山靈作為國內HiFi品牌中的老字號,對于音色的傳承和理解是它賴以成名的根本。雖然近年來山靈尤其是在便攜領域的發(fā)展幾乎取代了它家過往臺機的份額,不過從市場反響來說,山靈的口碑依然持續(xù)增長,可見山靈并沒有丟失掉其基因里的HiFi血脈。
不過M9的聲音倒顯得不是那么地“山靈”。主要是因為M9的聲底相當的通透清晰,尤其是跟我以往聽過同為旗艦級別的凱音N8相比,兩者簡直是兩種韻味各自的極端。
當然我并不認為M9因此就喪失了它的音樂性,恰恰相反 ,M9所呈現出來的音樂反而符合現代聽音審美觀之下做到極致出色的程度。尤其是M9所展現出來的均衡,那是一種從高至低都極具素質的全方位強勢。因此在配搭像RE2000這樣相當出色的耳機時,幾乎將最真實的音樂魅力毫無保留地灌入我的每一寸肌膚。
作為以設計、生產臺式機出身的山靈,M9實際上也注入了山靈在臺機調音方面的基因。尤其是M9本身充沛的推力和控制力,以及如手術刀般精準的聲音結像,會讓人一聽難忘。因此,M9聽下來,會發(fā)現分外地寫實,而且是一種近乎魔幻的清晰通透。這就使得M9在配搭不同耳機時,會充分挖掘和呈現耳機本身的全部味道。這在我對比配搭RE2000和這次巡回配套的ME800時會特別明顯。
不過說到ME800,它本身也是一款相當顛覆性的耳機,但同時也確實跟M9十分地般配。他倆的組合,可以看作是對山靈傳統(tǒng)審美的完美再現:溫暖而又飽滿的聲音,不驚艷但卻回味悠長,并且夾雜著臺機音響系統(tǒng)那樣的寬廣聲場,以及飽滿豐盈的結像。尤其是ME800本身可以通過耳機上的2組撥動開關實現4種調音,這在配搭M9中性直白調音時就更顯得玩味十足。
除了配搭耳塞之外,M9還單獨增加了一個大耳的驅動選項。雖然在輸出功率壓擺方面會使得M9跟臺機之間還是存在不可逾越的差距,但就便攜機本身來說,我認為是可以跟海貝的R8的Turbo模式相媲美的。因此,無論是相對易推的MEZE99CLASSICS,還是出名難推的HIFIMAN HE560,在M9的駕馭下都能呈現出鮮活、大氣、彭拜的聲音來。而且跟R8相比,山靈M9在高頻的延展以及低頻控制力方面更為出色,同時中頻的飽滿扎實也使得M9不會顯得偏科,無論流行還是古典都極其令我滿意。而且M9在寬大、精準的骨架內填充了更多的細節(jié),因此顯得更加有血有肉,細節(jié)過渡和韻味都讓M9更耐人尋味。
那個在出色的聲音之外,山靈M9又有哪些在菠蘿我看來是很“出格”的創(chuàng)新呢?
首先,M9的屏幕就讓我覺得很意外。
雖然說之前我在蹭聽DX300時,就已經發(fā)現現在的國磚也都開始更積極地往手機的方向靠攏,特備是隨著安卓系統(tǒng)國磚的普及,兩者之間的差異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正飛速靠近。而山靈M9不僅體積上看著就很像手機——同樣使用6寸的2K夏普高清屏,使得M9開起來幾乎跟我的手機一樣……只是厚度更厚了而已。
不過真正讓我意外的是M9居然采用了只有手機才會用的劉海屏!
只不過對于手機來說,劉海屏的使用,是為了留出給前置攝像頭、傳感器的位置,但國磚本身并不需要這些,為什么還用到劉海屏呢?
這是因為M9在劉海屏這里內嵌了一塊單獨的單色液晶副屏。
其實副屏的使用倒也不新鮮,之前享聲MR2也用過類似的單色液晶副屏,不過MR2那塊副屏的位置和尺寸著實讓我覺得很尷尬。而山靈M9的副屏則相對正常很多!
畢竟對于國磚來說,聲音才是最重要的,而配備6寸主屏,一方面是為了充分利用旗艦機型本身就不小的機身,另一方面也是配合安卓操作系統(tǒng)便于操作的需要。但大屏幕本身會增加不少的功耗,對于其中聲音架構已經擠占了大多數電量的國磚來說,長時間點亮主屏勢必會使得整機的續(xù)航進一步降低。而M9將副屏的引入,就可以將日常燒油比較關注的采樣率、音量等信息都在上面顯示,這樣哪怕不點亮主屏也能一目了然。
不過我認為,山靈完全可以將更多的信息顯示放到這塊副屏上去完整,這樣一來,大家才會更加認為這樣做是有意義的。
而M9另一個創(chuàng)新點則是在它的可換耳機座模塊上。
雖然這個設計其實在M8時就已經在使用,而M9只是沿用了這個山靈獨創(chuàng)的設計而已。但對于大多數燒油來說,這個設計依然是相當亮眼的創(chuàng)新。
畢竟對于很多燒油來說,手頭上的耳機和耳機線都不在少數,而考究的燒油往往有他們心目中完美的配搭組合。而如果播放器本身耳機輸出接口單一的話,那么勢必就會帶來取舍,或者需要額外轉接的方式才行。
目前絕大多數的便攜播放器及臺式機都選擇了同時配備多個接口的方式,當中國磚尤以海貝R8、NR6直接PO/LO各配備3.5mm單端、4.4mm平衡一共4個耳機接口為甚。這樣做帶來的問題,一方面會擠占機器的空間,增加開口,另一方面正所謂“多個香爐多只鬼”,聲音輸出架構越是復雜,對聲音的損失就越明顯。
而山靈M9的“模塊化插頭座設計”,實際上就是減少機身開口的同時,使用統(tǒng)一且唯一的一個7針接口,通過更換不同的耳機插頭座模塊就能實現包括3.5mm單端、3.5pro平衡、2.5mm平衡、4.4mm平衡一共4種不同的耳機接口。
這個模塊的更換也相當有儀式感——用類似音量旋鈕的工具橫向卡入耳機模塊后,向上提拉就可以拔出M9上原來使用的模塊,然后把需要使用的模塊對準插入就可以完成更換。反正我身邊的朋友看到我這一波操作都十分之驚訝!
而跟飛傲、凱音、艾巴索他們的可換耳放卡或聲音主板相比,山靈的這個設計并不會改變機器本身的調音,始終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現給到用戶。而且用戶也不需要額外去購買支持不同耳機接口的模塊,這點我認為還是挺貼心的。
此外,山靈M9的底層系統(tǒng)采用了基于安卓10的定制系統(tǒng),并且配搭山靈研發(fā)的AGLO(Android Global Lossless Output)全局無損輸出技術,并且可以通過下拉菜單一鍵切換至純凈模式。這套系統(tǒng)本身不僅可以開放兼容其他的第三方APP,而且還能屏蔽不必要的聲音損失和干擾,確實很不錯。
為了確保系統(tǒng)運行的流暢性,M9也終于用上了驍龍665的CPU,這是高通基于11nm工藝制造的,采用Kryo 260架構,CPU主頻為2.0GHz,并且還內置了Adreno 610的GPU。后者雖然跟音樂無關,不過早在海貝R6時就有個別另類燒油拿安卓系統(tǒng)國磚來打游戲,反正M9也不會去妨礙如此特立獨行的玩法。而且M9還配備了8G運行內存,以及內置256G儲存,不光是誠意,同時也保障了M9系統(tǒng)運行的流暢性。
不過山靈M9最狠的還是直接上了兩顆已經很稀少的AKM 4499EQ——自從AKM工廠爆炸而導致AKM的芯片大范圍缺貨后,加上隨后AKM停產了包括上一代旗艦DAC AK4497EQ在內的多款DAC芯片,導致目前AKM的芯片算是一片難求。而M9居然用上了2片取代AK4497EQ旗艦位置的AK4499EQ,這手筆確實是有夠豪氣的。
但也正因為這樣,所以M9是限量發(fā)售的,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隨后說一個山靈M9的小心思!
M9本身也支持外置的TF卡儲存,不過跟其他家的直接露出卡槽,或者使用彈出式的卡托不同,M9也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展開方式……
按照卡槽旁邊提示的小三角,往里面按壓,蓋在卡槽上的防塵蓋就會翹起打開。如此巧妙的設計,別說國磚里找不到第二家,哪怕是放到手機里也絕對是很罕見的。但山靈就是這么任性,為了讓用戶不需要額外工具就能打開卡槽,并且還要保證最好的防水防塵效果,這么個不起眼的小機關,我估計山靈的設計師怕是煞費苦心了!
最后再聊一下山靈M9的整體外觀吧。
其實M9的外形乍看比較中規(guī)中矩,如果單看正面的話,辨識度并不高。而且在不從側面看厚度的情況下,M9確實會跟現在的手機沒什么區(qū)別,最多也就奇怪為什么側面會多了個旋鈕而已。
但從側面看,就很容易明白這是一款國磚,并且是帶有山靈血脈的——畢竟它還是沿用了山靈標志性的側面滾輪設計。而且看似樸實的造型,山靈卻在側面加入了流水紋的造型。這是用一體化鋁合金,配搭CNC切削技術打造的,除了好看之外,對于提升握持手感也有幫助。
但讓我疑惑的是M9在具有6寸身板的同時,卻選擇了將側面的3顆標準播放鍵做得那么小巧,并且不是跟滾輪在同一側。或許是因為覺得安卓系統(tǒng)下,用戶會更傾向直接通過觸摸屏來控制的緣故吧。但這確實會影響M9單手操作時的體驗。
至于后背也是保持了比較低調的個性,銀灰色配搭磨砂玻璃背板,絲毫沒有旗艦機的張揚和華麗。
總的來說,M9作為山靈便攜播放器的限量版旗艦,其聲音雖然有點顛覆人們對山靈的印象,但縮呈現出來的無論是素質、體驗、驚喜都很讓人滿意。尤其是對于追求萬元級別便攜機型的燒油來說,山靈M9確實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