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四拖布
因為疫情大規(guī)模居家的關系,本就處于藍海市場的清潔小家電領域的競爭也正式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而在這場瘋狂“內(nèi)卷”中,又以掃地機器人這個品類的產(chǎn)品迭代頻次最為夸張。
但是各家旗艦一次次更新,最后卻“殊途同歸”,不同產(chǎn)品之間的差異化越來越小??吹阶詈?,消費者紛紛表示“完全不知道應該買哪家的產(chǎn)品”。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際,360“另辟蹊徑”,在拖布上下起了功夫,將傳統(tǒng)的雙旋轉(zhuǎn)拖布升級到了四旋轉(zhuǎn)拖布。這款比同類競品多了兩個“觸手”的機器,被非常形象地成為“小章魚”也算是恰如其分。
相較于傳統(tǒng)的雙旋轉(zhuǎn)拖布設計,四旋轉(zhuǎn)拖布加持下,單趟清潔面積明顯增大,清潔效率大大提升 ▲
那么這臺機器的硬件配置如何?實際表現(xiàn)又會怎么樣呢?
硬件分析
面對 360“小章魚”這樣一款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大家最想知道的應該是它的硬件配置。我總結(jié)了一下,這臺機器主要有以下幾個“看點”:
很明顯,它對標的是紅極一時的云鯨J2。
對比云鯨手動更換掃地/拖地模組的設計,這款小章魚干脆取消掉了掃地功能,專注于拖地這唯一功能。與此同事,僅 2299元的價格,比云鯨 J2低了將近一半。
而省下了的差價,完全足夠再買一臺活動價僅不到 2000元的 360 X100 ▲
掃拖一體 or 單掃+單拖
看完上面的分析,新的問題又來了:到底是像云鯨J2那樣掃拖一體更合理,還是像 360這樣用一臺 X100掃地,再用另一條小章魚拖地更合適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市面上的掃地機器人底部設計:在機器人行進方向上,先是一個吸塵口,接著再是拖布。先掃后拖,和我們?nèi)斯で鍧嶍樞蛞粯?nbsp; ▲
但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問題,假如地面真的有較大量的水漬或者濕垃圾,在掃地機當前這種設計下,濕垃圾極有可能被吸塵口大量吸入——輕則很難打理,重則損壞電機!
那如果把拖地模組前置呢?那就更不合理了。
因此如果預算和擺放空間都充足的話,其實我個人是建議將掃拖功能分開的。一臺專門掃地,另一臺專門拖地 ▲
開箱
第一時間拿到了樣機,機器來自品牌送測,特此聲明。以下評測展示內(nèi)容均為實拍,主觀評價部分可能有失偏頗,望理性看待。
開箱部分略過,用一張動圖展示。
全家福非常簡潔,包括一個基站、一臺主機、一根電源線以及說明書、保修卡和貼紙各一份 ▲
基站邊角處比較圓潤,和云鯨的設計有幾分相似。要說顏值,我個人感覺還是很不錯的,比較容易融入家居環(huán)境。
1、主機
因為沒有了掃地模組,機器內(nèi)部也就不需要預留塵盒,所以我們看到的機器頂部面板為完整的一塊,視覺質(zhì)感相當細膩。頂部除了 Home鍵和開關鍵兩個實體按鍵之外,透明部分是帶品牌 LOGO的激光雷達頭 ▲
機器正面(行進方向)有一條咧開的“大嘴”,目的是為了使掃描戶型的激光雷達信號可以順利發(fā)射出來;其下方狹長的黑色區(qū)域則是紅外發(fā)射器,用來尋找基站實現(xiàn)回充 ▲
在紅外攝像頭下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工作工程中,從窄縫發(fā)射出來激光束(紅外光)僅出現(xiàn)在機器行進方向約 210°范圍 ▲
機身兩側(cè)均有黑色圓點,也是用來和基站通信的▲
機器翻到背面,可以看到并排安裝的 4塊旋轉(zhuǎn)拖布,均勻排布的 4個懸崖傳感器以及位于萬向輪旁邊,用來檢測地毯的超聲波傳感器▲
拖布模組支持快拆,拖布和支架之間采用魔術貼固定。實測拖布厚度相當不錯 ▲
2、基站
基站充電倉內(nèi)設計和我們熟悉的自動洗拖布機器人基本一致:充電觸電、回充傳感器、滑輪、吸水口、清潔浮點一應俱全。因為有自動風干功能,所以兩側(cè)對稱位置還有出風口 ▲
清水箱和污水箱隱藏在頂蓋下方,分別用黑色和半透明色區(qū)分。
根據(jù)介紹,清水箱容量高達 4L,而污水箱容量大稍小,但也達到了不錯的 3.5L ▲
水箱依靠霍爾傳感器檢測液位高度;清水箱底部還有過濾棉過濾雜質(zhì),可以避免自來水中的泥沙、鐵銹等機械雜質(zhì)進入水管 ▲
基站翻到背面,可以看到中間靠右位置有一塊用螺絲固定的蓋板 ▲
根據(jù)“機器擁有自動上下水功能”的預告,推測這就是自動換水模組接口。
拆開蓋板后,再取下另一側(cè)內(nèi)壁擋板,就直接打通了基站內(nèi)外。并且一左一右兩個圓形開孔,恰好對應清水和污水兩條管線。因此基本可以肯定,這就是自動上下水模組接入口 ▲
但因為暫時沒有拿到相關模塊,所以無法展示更多。建議大家收到后不要自行拆卸。
最后基站通電,將機器放入充電倉內(nèi),LOGO周圍亮起一圈藍色光環(huán),顏值和科技感就都有了 ▲
使用體驗
使用體驗分兩部分:一部分是APP的使用體驗,另一部分則是機器的使用體驗。
這臺 360小章魚相較于其它競品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其 4旋轉(zhuǎn)拖布的設計。因此,圍繞這一“差異化”造型,我產(chǎn)生了三個疑問:
先說APP部分。
APP功能
快速建圖
作為 2022年發(fā)布的新品,快速建圖功能自然是要有的。
建圖過程中我特意觀察了一下掃地機的實際路徑,感覺還挺智能的:快速建圖真的就只是快速建圖,當機器人到達陽臺門檻石位置附近,檢測到陽臺的基本輪廓后,便不再繼續(xù)向前,轉(zhuǎn)而去掃描其它位置了。
在這種算法邏輯下,建圖效率很高,我家 139平米的房子,不到 10min就完成了掃描。
完成建圖后,后臺會自動對房間進行劃分。另外,360還推出了 3D地圖功能,可以在掃地機主界面一鍵切換 ▲
3D地圖可以任意切換查看角度,俯視圖下,可以清晰看到掃地機快速建圖的路徑痕跡 ▲
雖然機器自帶超聲波傳感器用于檢測地毯,但在地圖編輯功能下,還是有一個“地毯區(qū)域”選項,用戶可以像設置禁區(qū)一樣手動指定地毯區(qū)域 ▲
一旦手動設置地毯區(qū)域后,機器在工作過程中便不會進入該區(qū)域。
有意思的一點是,機器人在工作過程中,可以非常形象地在 APP中模擬出已掃區(qū)域——當房間地面被顏色填滿,也就代表該區(qū)域徹底拖干凈了 ▲
關于APP的看點就展示到這里,下面進入實測環(huán)節(jié)。
拖地效果
拖地測試中,我在地板上盡量均勻地撒上一層面粉,用來觀察掃地機的邊沿拖地效果,并觀察其單趟清潔效率。
動圖中可以看到:
清潔效果在靜態(tài)的照片上觀察可能更加直觀:沿著機器人行進方向,沿邊殘留的面粉寬度逐漸收窄,整體效果在同類競品中妥妥的屬于第一梯隊。這應該算是四塊拖布設計帶來的最直接優(yōu)勢 ▲
PS:一開始沿邊效果一般是因為該位置恰好處在拐角處,機器人還未調(diào)整至最佳姿態(tài)。
當然,這么大量的面粉,一遍清潔肯定是無法將其徹底清潔干凈的。所以在地面水漬干透后,我又用這臺小章魚對這塊位置進行了清潔,并且直接設置清潔次數(shù) *2 ▲
清潔前后效果對比如上 ▲
第一次清潔后地面仍有白色面粉殘留;但是在第二次重新清潔之后,地面干透完全沒有任何痕跡,非常干凈。
換個地面,換一種臟污繼續(xù)測試。這次選擇的污漬是番茄醬 ▲
在整塊瓷磚上都抹有大量番茄醬的情況下,機器人一遍就將其完全清理干凈,而且肉眼實測不存在“抹開”這種現(xiàn)象,這個效率確實要遠遠領先市面上 2塊拖布的產(chǎn)品。
續(xù)航
續(xù)航分電池續(xù)航和水箱續(xù)航兩個方面。先說電池續(xù)航。
原先我擔心電池續(xù)航會成為問題是因為它比其它同類競品多了兩個拖布——也就是多了兩個驅(qū)動電機。但實測后發(fā)現(xiàn)我是多慮了。
它雖然多了兩個拖布驅(qū)動電機,但是節(jié)約了主刷驅(qū)動電機和吸塵風機,實測清潔 139平米建面的房子,完全全局清掃后還剩 62%的電量。按照這個續(xù)航能力估算,250平米以內(nèi)房子都可以輕松單次完成清潔。
水箱續(xù)航能力主要取決于回洗頻次,拖布用來擦地的耗水量其實是小頭。
機器默認回洗模式為“智能回洗”,也就是掃地機每清潔完一個區(qū)域,就會自動回洗,然后再清潔下一個區(qū)域。
智能回洗邏輯的優(yōu)勢很明顯,可以防止將廚房的油污帶到客廳等其它位置。但劣勢也同樣存在,比如像我家就被整整劃分出了 10個區(qū)域——有些區(qū)域如客餐廳面積極大,有些區(qū)域如玄關面積極小。這種情況下,按照區(qū)域回洗就顯得有些不太合理。
我測試了一下,按照智能回洗,我家這種格局,全局拖地一次,水箱水量剩余僅剩約 1/3。也就是說,全局拖地一次,我就要手動換一次水。
因為家里日常保潔情況還算不錯,所以我干脆換了回洗邏輯,把間隔設置成了固定的 10min(拖布濕度依舊為默認的“中”檔) ▲
我觀察了一下,按照這個回洗間隔,拖布濕度問題不大,即便是后期,清潔地面常規(guī)污漬依舊不在話下。但續(xù)航能力實打?qū)嵉靥岣吡?,調(diào)整回洗頻次后,一箱水差不多可以完成 2次全局清掃。
不過我要給出的更合理的解決方案,其實并不是按時間間隔回洗。大家可以通過合理優(yōu)化房間分區(qū),來解決“智能回洗”模式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水箱續(xù)航能力。
當然了,后期要是有條件加裝自動上下模塊,水箱續(xù)航其實根本就不是問題。
越障能力
除了續(xù)航之外,在拖布模組增加到四個后,機器的越障能力也是需要著重觀察的。
我家客衛(wèi)到客廳的門檻石高度落差高度大概有 1.7cm——而一般掃地機產(chǎn)品的極限越障能力都標注為 2cm——也就是說,1.7cm幾乎接近極限值,這也是大部分家庭中能見到的最大落差。
實測這臺 360的小章魚面對 1.7cm的門檻石可以一遍通過,越障能力完全沒有問題 ▲
通過性
從 X100開始,360就研發(fā)出了下沉式激光雷達探頭方案。對比友商采用的凸起雷達頭方案,360這種解決方案下,機器機身可以做得更加的輕薄 ▲
這也就意味著,它在柜底、床底等家具底部的通過性必然會優(yōu)于友商的產(chǎn)品。
不過這種優(yōu)勢也是相對的。小章魚的機身高度是 7.9cm,一般掃地機(含激光探頭)的高度都在 10cm上下,高度差整整有2cm。大家可以簡單測量一下家里的柜子高度,如果高度正好在 8-10cm之間,那么這臺機器在家具底部的清潔優(yōu)勢就會非常明顯。
自清潔
自清潔包含拖布自清潔和基站自清潔。
拖布清潔部分我也不刻意制造臟污進行對比,直接展示掃地機在 2次全局清掃及多次測試之后的拖布情況。拖布有明顯使用痕跡,但整體還算干凈 ▲
底座部分沒有可拆卸的底盤,因此長期使用后里面難免會有淤泥等殘留 ▲
PS:強烈建議先掃地后拖地,否則日積月累下,基站內(nèi)可能會帶入大量頭發(fā)。
不過好在機器有基站自清潔功能,用戶可以通過長按基站上的圓形按鈕實現(xiàn),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底座無法拆卸的不足。自清潔過程中,機器人會自動退出基站,然后底盤部分開始補水;此時用戶可以拿毛刷對底盤進行清洗(也可以直接用紙巾擦拭);最后基站將底盤中用于清洗的水吸回。
說是自清潔,其實還是需要用戶參與,否則效果非常有限。但不管怎么說,有這個功能總比自己蹲著拿濕巾反復擦拭要來得方便。
拖布自動風干
機器帶風干功能,實測是常溫風干,風干過程中噪音控制還算不錯,深夜稍有體感,隔著一道門沒有任何噪音。具體風干時間沒有實測,在噪音不影響我正常起居的情況下,我認為這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
總結(jié)
任何產(chǎn)品的推出其實都是有特定的市場背景的。那么這臺 360小章魚的定位是什么?為什么會在友商們紛紛推出“全能”旗艦的時候,360卻反其道而行,專注做起了拖地機呢?
我的理解是:它的出現(xiàn)是為了給那些家里原本就有掃地機的用戶多一個選擇。
對于這部分用戶來說,原本的掃地功能完全可以滿足掃地需求,但看著市面上新推出的自動洗拖布機器人又想要獲得更好的拖地體驗。那怎么辦呢?
咬牙升級新旗艦,意味著要花更多的錢,還要低價處理原來挺好用的掃地機…
對這部分用戶來說,360小章魚的出現(xiàn)顯然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用戶不需要更換原來的機器,只需要再增購一臺專注拖地的機器,就能完美實現(xiàn)自動洗拖布功能——最重要的是,售價只需要 2000元出頭,可以說相當良心。
綜上,在我看來,這臺機器的定位就是在傳統(tǒng)掃地機存量依舊很大的情況下,用來給大家過渡的。在當下這個特定時間,它存在大量的目標用戶;等傳統(tǒng)掃地機老用戶數(shù)量逐漸減少,它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
機器性能方面,四塊拖布的設計,在清潔能力方面提升肉眼可見,而且在解決沿邊清掃漏掃問題方面,也比友商機器做得更好。僅不到 8cm厚度的機身,通過性遠強于同類競品,這對于部分用戶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賣點。
另外,APP界面比較簡潔,操作邏輯很好理解,上手難度幾乎沒有。
360 X100
但它也并不完美:比如它沒有搭載主動避障功能,面對拖鞋等常規(guī)家居障礙物無法主動躲避;APP內(nèi)目前還無法設置和自家的 X100“先掃后拖”的聯(lián)動,是個小小的遺憾(目測后期會推出,還是那句話:軟件層面的問題,都不是什么大問題)。
現(xiàn)階段如果想“徹底解放雙手”,可以在主界面的“定制清潔”中設置“定時清潔”,達到聯(lián)動一樣的效果 ▲
堅持做有態(tài)度的評測,生產(chǎn)有溫度的內(nèi)容。我是番茄,我們下一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