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臺式機如果說“三大件”決定硬件上限,那么“機電散”則決定了整個電腦的上限,空間、能耗、散熱能力是后道的有力支撐。
恰逢“618”期間,趁活動抓緊為電腦做個外配升級。更巧的是TT剛發(fā)布新品“透視The Tower500”大機箱,全面的功能讓我為之側目。
接下來裝機的全過程分享給大家。
PS:這是一個很長的裝機體驗之旅,下文多圖,建議在有wifi信號的環(huán)境下閱讀全文。
TT挑戰(zhàn)者這款新品機箱“透視The Tower500”,機箱主題采用主流的SPCC冷軋板材料制作,搭配三面4mm強化玻璃,打造出一種通透的全景視覺效果。直立式機箱也在空氣交換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增強散熱。
這是一個立足中塔、身材“壯碩”的大個子機箱,身材尺寸達到608*388*388mm,如此非常規(guī)尺寸范圍,也有其特點,稍后我們慢慢道來。
側面采用半透設計,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散熱孔方向,透視The Tower500這款機箱倒是給裝機者更多的自定義空間。
機箱USB3.2TypeC一個、USB3.0四個、3.5mm音頻接口一組,接口相當豐富;配備有兩枚按鍵,分別是開機鍵與重啟鍵。
頂部一整塊正方形碩大的散熱板,內(nèi)層防塵隔網(wǎng),通風空間布局到位。
這款機箱選擇按壓式彈扣,想要清理積灰的時候可以拿起來搞一搞,比較便利。
顯卡性能越來越強,散熱要求隨之劇增,顯卡的重量如同每日大魚大肉進食不節(jié)制的人一樣,體態(tài)豐腴。PCI-e接口橫貫,顯卡僅靠兩枚螺絲固定在傳統(tǒng)機箱中,重力勢能天長日久,會增加接口彎折的風險。
你看,這個機箱頂層散熱板下方隱藏著主板上置的I/O接口,首先就讓顯卡安裝方向從橫置變成豎置,極大減少接口彎折的概率;同時這塊隱藏的空間又能將USB線材、電源線、網(wǎng)線、顯示器線等線材妥妥的收納其中,綜合布線隱藏化。
媳婦見到機箱后直接感嘆:“這么大的機箱!就像個Mini冰箱一樣,真有趣??!”
誠然,機箱尺寸的大幅提升,內(nèi)部空間自然水漲船高,帶來更為強悍的散熱表現(xiàn)。
找來TT自家PF1全模組電源對比,可明顯感受到內(nèi)部空間相當充裕。
偌大機箱內(nèi)空間支持的主板類型幾乎“全包”:ITX、M-ATX、ATX、CEB、EEB等主板類型均支持,甚至還支持相當大只的E-ATX主板!
面對如此大的箱內(nèi)空間,似乎沒有什么配件是裝不進去的……然而支持配件的尺寸上限還是要略做了解,萬一不小心配置搞錯了就會耽誤幾天的配送時間。
散熱:一般中塔機箱CPU風扇最大支持到170mm,透視The Tower500竟然支持275mm的散熱器高度!這就很好玩了,DIY一個大風扇也不是不可能~
顯卡:顯卡長度支持325mm,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shù)顯卡都能妥善安排;若是拆下顯卡散熱板而采用水冷方案,顯卡長度可支持355mm
電源:支持長度200mm的大電源。做個比較,市面上1250W的主流電源都是180mm左右,剩下的20mm留給想象力~~
主板上的M.2固態(tài)硬盤不歸機箱管,但SATA固態(tài)硬盤和機械硬盤的位置預留,機箱當仁不讓。
這款機箱支持最多安裝8塊硬盤,2.5寸/3.5寸盤共享8個硬盤位。
“老子從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面對碩大的機箱空間,真的是讓我面臨幸福的煩惱。
喜于其最高支持8把120mm風扇的表現(xiàn),憂于我貌似沒有這么多把風扇的拮據(jù)……
各處空間均是有點奔跑在新疆廣闊天地的感覺,電源倉周邊空間也是巨大,原則上可以向前方擴展出更多空間來容納各模組線。
背板部分主要是硬盤掛載區(qū),最大8塊硬盤的容量讓其挺直了腰桿,這凡爾賽般的硬盤安放空間也是還不錯。
出廠標配有兩把120mm風扇用于該區(qū)域散熱。
近距離觀瞧發(fā)現(xiàn)N多的“田字格”線材固定位,如此大的機箱,多處需要走線,當然需要固定。穿線孔采用膠質(zhì)材質(zhì),輔助布線,美觀又防塵。
三面?zhèn)韧傅臋C箱,安裝水冷就需要這兩根金屬固定條。最大支持360水冷安裝。
這塊區(qū)域默認是輔助散熱功能,也隱藏了拓展性:如果Money充足,還可以選購官方提供的3.9英寸TFT-LCD屏幕,通過軟件設定,可以顯示系統(tǒng)信息,如處理器溫度、存儲器時脈等信息;也可以上傳圖片,動圖也可,實現(xiàn)趣味互動。
按說我目前11600KF+Z590+GTX1070的“三大件”配置,電源占用并不會很過分??紤]到后期升級,這次一并選用TT家的王牌電源系列——鋼影PF1全模組電源。白金級認證的850W電源,時下當用,還能為后期升級預留空間。
眾所周知,電腦電源從銅牌、金牌、白金牌逐階提升,轉化效率也是水漲船高。PF1作為白金級電源,能帶來92%的轉化效率,卻把尺寸控制在140*150*86mm,難能可貴。
目前PC電源中的最高級待遇就是全日系電容配置了~歷史工業(yè)沿襲,鄰居島國電子產(chǎn)品的品質(zhì)要求的確值得敬重。全日系電容耐高溫、耐壓、長壽命等特點,被鎖定在PF1中,算是一大利好。
DC-DC直流轉換電路,協(xié)同LLC+SRC方案一起,提高效能、減少耗能、增加穩(wěn)定性。
PF1采用全新單面板設計,零件都在PCB板上方,元件在一個區(qū)域,風扇帶動的冷空氣全面覆蓋到整體元件上,實現(xiàn)均衡散熱。
為了更好散熱,PF1在雙側增加散熱出口,讓空氣流通更順暢。
側面的其余空間例行貼有品牌LOGO及產(chǎn)品基礎介紹。
120mm低噪音風扇加裝7片定制扇葉,帶來穩(wěn)定風量輸出。
智慧型溫控裝置可以權衡負載與溫度的平衡,當負載超過30%時風扇啟動,低于30%時則風扇停轉,實現(xiàn)動態(tài)靜音。
全模組化線材設計,扁平化的線材便于走線和收納。配置方面,24PIN、SATA/IDE線材通備,還支持2組4+4PIN CPU供電接口和6組6+2PIN顯卡接口,高端主板與顯卡的多項供電配置也是可以支持到,正好符合我后期配件升級的配置計劃。
全模組電源的省心之處在于“想用多少,就插多少”,按需分配,隨用隨取。
就算身材壯碩,機箱也屬中塔范疇,空間自然是相當富余,于是就給裝機帶來更多便利,先裝哪個配件甚至都不是什么重要的因素。
CPU散熱器與內(nèi)存的安裝順序也是要看安裝方向,如果是安裝風冷散熱器,則內(nèi)存需要先安裝,有些散熱器風扇會在內(nèi)存上方;而一般水冷頭比較小,安裝不會影響到內(nèi)存,所以安裝水冷的話無所謂,隨緣安裝即可。
機箱支持冷排399mm內(nèi)的360水冷,搭配專屬水冷支架安裝。
只是我家里那個360水冷尺寸超出機箱設計要求,略微偏大,本次遺憾無法上機。那就找出家里散熱效果最好的風冷散熱器吧!
超頻三雙塔S9-EX白色款,正好搭配這次的大白機箱。
純銅底座,這個角度看來銑工工藝相當不錯,直接造出鏡面效果。
而底座的長寬比,是intel12代CPU的形狀,S9-EX全平臺通用,相關扣具也齊全。我是intel擁躉,這次的11600KF就交給Ta了。
6熱管散熱也是一種保障,熱管數(shù)量越多,散熱途徑越寬廣,相當于城市道路一樣,雙向六車道的感覺屬實要更通暢。
120mm雙風扇提供雙層散熱輔助,此外還帶有RGB燈效輔助,既好看又能打。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散熱器的雙塔頂蓋LOGO處也帶RGB燈效,能夠呼應出更全面的燈光盛宴。
主流的快裝技術加成,讓安裝變得更便利,剩下兩顆螺絲直接固定雙塔即可。
這里需要說一下,這個機箱四面板全部拆除的話,主板裸空安裝,無論是什么樣的CPU散熱器都變得非常好安裝。
散熱硅脂我一直用九州風神的EX750,多年來這款散熱硅脂的穩(wěn)定表現(xiàn)讓我放心。
兩支裝的包裝經(jīng)濟劃算,還配了小刮板,對于不是經(jīng)常裝機的用戶很友好,不知道涂抹多少時,直接刮涂均勻就是比較合適的量了。
顯卡、CPU甚至南橋芯片等核心位置發(fā)熱明顯,硅脂也是要定期更換,一般每半年換一次比較好。
EX750針管式設計擠壓比較簡單,點涂或者線涂都方便涂抹。
只是……這次的涂抹操作有點沒有那么好看,X形涂抹有那么一點點歪。依照老夫多年的經(jīng)驗,這種量的使用是比較合適的,可以保證CPU與散熱器底座充分連接,每一點小縫隙都被硅脂填滿。
安裝到位,白色環(huán)境很搭。
模組化電源可以按需分配。鑒于我目前并沒有那么多的用電設備,CPU、顯卡、硬盤、主板供電線插上。
機箱各處均可拆,電源倉可以拆下安裝,機箱內(nèi)碩大空間可以支持長達200mm的大功率電源,就算是組建服務器或者追求極致的電競高端配置,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主板上預裝M.2 SDD作為系統(tǒng)盤,HDD則是2G+4G的兩塊,家里條件有限,實在湊不齊8塊硬盤。哪位大佬愿意贊助小弟一些硬盤來填滿機箱——最好是里面住著很多可憐日本小姐姐的硬盤。
翻開這邊可以看到,風扇的內(nèi)側支架仍然可以安裝2.5寸硬盤,后期升級SATA接口的固態(tài)硬盤也是不錯的選擇。
機箱正面空間下方這里依然可以安放硬盤,可安裝2塊3.5寸硬盤或者4塊2.5寸硬盤。
主板安裝8把120mm風扇或者6把140mm風扇,空間實在不應浪費。翻箱倒柜,我找到幾枚超頻三EF120風扇,恰到好處,趕緊應用。
機箱標配有2把140mm風扇,為了打造配色統(tǒng)一,我還是統(tǒng)一換上了白色風扇,讓這哥倆稍事休息。
三面透射的感覺有點像是家里添置一個小陳列柜——這是個不錯的思路,找?guī)讉€喜歡的小擺件放進去,個性化搞起來!
CPU:11600KF標稱熱設計功耗125W,之前我默頻實測AIDA64到240W;超頻的話妥妥300W+;
顯卡:GTX1070標稱功耗150W;
其他:水冷、風扇、硬盤、集線器等雜七雜八小物件加一起,50W應該差不多。
這樣算來,現(xiàn)存配置總計500W左右的實際功耗,整體預留出350W的可升級空間,美滋滋~~~
看著我這1m電腦桌,寬度388mm的機箱和27寸顯示器無法同桌,那就機箱放在桌下吧!整體效果倒也不錯。
這么多把風扇,神光同步show起來!
在1m桌子下面,側面散熱出的風直接吹到腿上,倒也不用擔心蚊子咬腿,夏季的意外之喜?。?!
頂部是全面的散熱網(wǎng),這么大區(qū)域的空間,想必偶爾放一些小東西是不影響散熱的!機箱秒變五斗櫥,還有誰?!
這次更新配件,著實是一種升級。換個機箱,也算是換了個心情。如同60平米的房子升級成120平米,機箱空間的大幅升級帶來更多趣味,出于硬件升級也好,甚至是妝點布置,都能玩出多樣性。三面通透讓視覺效果也會拉升出不錯的體驗。
我感覺,這個機箱還可以有幾種使用方向:
1、多硬盤的配置空間,倒是可以考慮組建NAS機柜;
2、而且機箱空間加大,又可以支持E-ATX主板,也就讓其有搭建小型服務器的配置基礎;
3、個人用戶的話,機箱強大的散熱能力,那必然是要搞高性能主機配置,甚至可以布局全分體水冷,用于圖形處理、大型電競等,追求極致性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