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波導終結者。
最近幾年,因為眾所周知的“聽我說謝謝你溫暖了四季”的原因,自媒體興起的速度被大幅催化。隨著最近顯卡和DDR5的降價,樓上的小伙伴也想試試看做自媒體,這時候就工欲善其事了。工作平臺他還在挑,不過有一些配件是共通的,比如最近性價比越來越高的固態(tài)。小伙伴挑了一下,最后選定了宏碁掠奪者(PREDATOR)GM7,我來幫忙開箱驗個貨。
宏碁掠奪者GM7是PCIe4.0的條子,1TB版標稱讀取速度7200MB/s,寫入速度6300MB/s,日常生產力綽綽有余。
最近一陣子,固態(tài)硬盤的顆粒堆疊技術和主控性能與穩(wěn)定度都有進一步的提升,現在有不少單面2TB的固態(tài)了,而這條1TB的GM7正面也是可以看到顆粒之間還留有間隔。標簽撕了會失去保修,這里我就不拆了。
單面條子以后如果升級換代的話,還可以放到筆記本、小主機等比較緊湊的地方用。雖然說5.0也出來了,不過我覺得4.0就已經夠用到過剩了,不信咱們就來看看吧。這次用的測試平臺是12700K,Z690,DDR5,我這一套裝得比較早,現在新裝的話應該上13代了,不過影響不大。
先來看看CrystalDiskMark的跑分,跟標稱的有點浮動,不過都差不多。除了順序讀寫之外,4K隨機讀寫是更重要的指標。
不同軟件算法不同,八九不離十就行。不過AS SSD Benchmark已經好久沒更新了,測4.0的固態(tài)速度上不去,軟件評的分數也就沒有太大參考價值,HDTune也是類似情況,這里就不用這兩款了。
連續(xù)跑分的時候看一下固態(tài)的溫度,因為我機箱有做風道,溫度還是控制得很不錯。
因為現在的視頻規(guī)格都越來越高,錄個4K視頻碼率都是幾百往上,最終成品文件也很大。有時候錄4K的游戲視頻,文件也小不了。在全固態(tài)的環(huán)境中進行對拷,實際落地速度也有3G多,比機械硬盤的100MB真的是高太多了。
實際操作中,在面對大量素材需要處理的時候,我已經習慣使用自己編寫的腳本來批量重封裝。前兩年我裝了一臺I7的機子,最早偷懶在機械倉庫盤上直接操作,那速度慢得我直接無語了,效率太低,人就這么干等著,浪費時間。后來上了一塊SATA SSD,覺得應該夠用了吧。但是上了PCIe4.0的宏碁掠奪者GM7之后,又仿佛打開了新天地。普通SSD的工作速度是500多倍,而GM7則飆上了科學計數法,5.15e+03x的效率倍數可太能了。
另一個實用的生產力場景,當然是4K視頻剪輯了。我使用自己錄制的H265編碼,4K分辨率的視頻源,將素材直接放在宏碁掠奪者GM7上進行剪輯??梢钥吹筋A覽編輯拖動的過程都非常的順暢,指哪打哪沒有延遲。這樣原片剪輯可以省下很多步驟和時間,否則還要搞剪輯代理,效率就太低了。
固態(tài)硬盤在連續(xù)大量零碎文件、多線程同時工作時,更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我把電腦上的工作文件夾用作測試樣本,一大堆圖片,夾雜著部分視頻,還有一些軟件甚至游戲的ROM也扔里面哈。把這一整個文件夾原地打包,同目錄讀寫,“存儲”規(guī)格不壓縮以排除壓縮對速度造成的影響。機械硬盤的用時已經超過了一分鐘,而在宏碁掠奪者GM7上只需要2秒左右,之所以說左右是因為速度太快了,一閃而過。
新世代的XSX和PS5游戲機都使用了4.0的條子,并且擴容也要求4.0規(guī)格,因為現在游戲越來越大,硬盤對性能的影響還是不小的。由于邊際效應,固態(tài)硬盤之間對游戲載入時間的提升稍小,而傳統(tǒng)機械硬盤則已經該被淘汰了。最明顯的就是地平線5,使用機械硬盤在跑圖時經常出現貼圖來不及載入,甚至導致游戲閃退的情況,而這些也不是單純的載入時間可以反映出來的。
目前PCIe4.0的條子,不管PC還是游戲機,小主機還是筆記本都適用,性價比奇高,宏碁掠奪者GM7的表現非常出色,非常適合家用游戲或者生產力使用。
感謝觀看,喜歡的朋友幫忙點個贊和關注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