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6g0kr"><small id="6g0kr"></small></ruby>
  • <dd id="6g0kr"></dd><ruby id="6g0kr"><small id="6g0kr"></small></ruby>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_亚洲图色成人_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_亚洲,欧美精品._男女无遮挡免费网站观看_国产精品成人在线_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_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全面升級」 AMD 7840HS 迷你主機 零刻 GTR7 深度測試    

    臺式機 06-13 16:19:01 78 0

    AMD 7040 系列 APU

    大家好,我是 KC~

    作為迷你主機愛好者,今年上半年最期待的,應(yīng)該就是搭載 AMD 7040 系列(代號Phoenix 鳳凰)的新機器了。去年 AMD 的6000系列 APU,GPU 部分大跨步的從 VEGA 架構(gòu)升級到了 RDNA 架構(gòu),帶來了接近100%(部分情況下)的集性能提升,讓小主機用戶初步實現(xiàn)了1080P 3A 自由。對于它的升級款——AMD 7040 系列 APU,大家自然也是期待拉滿,在開始評測前我們管理回顧一下7040系列產(chǎn)品的主要特征。

    由于 AMD 今年導(dǎo)入了新的移動端產(chǎn)品命名規(guī)則,這里我?guī)痛蠹液唵慰偨Y(jié)一下:

    • 7045系列,新款——桌面端7000系列的移動版,5nm 工藝 CPU 強悍、GPU 孱弱(2CU RNDA2 亮機集顯),主要在游戲本中與 Intel 桌面端改移動的產(chǎn)品對決
    • 7040系列,新款——本篇文章評測的主角,是移動端6000系列的正統(tǒng)升級。CPU 從 Zen3+ 架構(gòu)升級到 Zen4,4nm 制程+最高12CU RDNA3,相比6000系列全面升級。
    • 7035系列,老款——6000系列升頻改名
    • 7030系列,老老款——5025系列升頻改名
    • 7020系列,新款——采用 Zen2 架構(gòu)的老核心+升級 6nm 制程,主打低端、入門市場

    ▼7000系列產(chǎn)品線,包含五大系列

    ▼AMD 新的移動端產(chǎn)品命名規(guī)則,注意只有7045和7040才是2023年移動端主力新品

    ▼由于沒有功耗限制,迷你主機一般采用綜合性能更好的標壓(H/HS)系列,HX 系列由于 GPU 過弱一般需要搭配獨顯,目前還沒有相關(guān)迷你主機產(chǎn)品發(fā)布

    目前 AMD 移動端的主力7040系列,依舊采用1 Die(核心) Cut For All,即無論高端的 R9 7940HS,主力的 R7 7840HS,還是相對中端的 R5 7640HS 其核心是一致的,僅 R5 7640HS 砍掉了2個 CPU 核心+4CU GPU 核心。

    R9 7940HS 和 R7 7840HS 均采用8核心16線程 Zen4 核心,區(qū)別在于 R9 7940H 基頻4.0Ghz、睿頻5.2GHz,而 R7 7940H 基頻3.8Ghz、睿頻5.1GHz。R5 7640HS 則為6核心12線程,基頻4.3Ghz、睿頻5.0GHz,CPU、GPU,由于 AMD 實際產(chǎn)品良率很高,核心數(shù)更少的 7540、7440 則直接沒有 HS(標壓)產(chǎn)品規(guī)劃。相比采用 Zen3+ CPU 的6000系列,7040系列 CPU 制程、架構(gòu)更先進、緩存更大,CPU 性能會有一定的提升。

    不過雖然 GPU 部分架構(gòu)從 RDNA2 升級到 RNDA3,核心頻率更高支持的內(nèi)存也升級至 DDR5-5600,不過由于架構(gòu)差異不大,GPU 部分應(yīng)該只有小幅度的正常代際提升。像6000系列那樣,從 VEGA 跨到 RNDA 帶來的翻倍提升,在7000系列上是看不到了。所以以我個人的觀點,7040系列是更均衡的「全面升級」的一代,CPU、GPU、外圍(PCIE Gen4、USB4)整體提升(而不像6000系列那樣只升級了 GPU)。

    ▼RDNA3 相比 RDNA2 架構(gòu)升級點,不過對于核顯版本的 RNDA3 不包含 Chiplet Design

    除了核心的 CPU、GPU 升級以外,這次7040系列的 APU 原生支持2個 40GBps 速率的 USB4 接口,總可用的 PCIe 4.0 通道數(shù)也提升到了20個,上一代6800上外圍(尤其是 M.2 SSD 接口)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此外支持的內(nèi)存也提升至 DDR5-5600、LPDDR5x-7500,不過據(jù)說初期版本 FW/BIOS 僅支持最高 LPDDR5x-6400,綜合延遲和空間考慮迷你主機應(yīng)該還是會選擇 DDR5 插槽。

    外圍接口方面 DP 口版本升級至2.1,支持 UHBR10(10Gbps)速率,支持的刷新率和分辨率也有所提升。

    新的 RNDA3 架構(gòu)也帶來了更全面的編碼解碼支持,除了傳統(tǒng)的 H.264、H.265 以外,7040系列首次提供了對 AV1 硬件編解碼的支持。

    零刻 GTR7 開箱與外觀

    零刻的產(chǎn)品線劃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類別,產(chǎn)品線劃分清晰明了:

    • GT 系列定位最高,附加功能較多(例如指紋識別,多視頻輸出)覆蓋行業(yè)用戶、高性能追求
    • SE 系列定位主流用戶
    • EQ 系列定位入門,簡單的窗口機或是播放器
    • 尾綴 Pro 則為對應(yīng)系列的升級/加強版
    • 系列結(jié)尾 R 對應(yīng) AMD,I 則對應(yīng) Intel
    • 系列數(shù)字部分則對應(yīng)代數(shù)(GTR7 對應(yīng) AMD 7040系列處理器,SEi 12 則對應(yīng) Intel 12代處理器)
    • 尺寸方面 GTR 系列為0.87L,SER/SEi/EQ 系列目前都為0.6L 左右

    作為在國內(nèi)首發(fā)開賣的7040系列小主機,零刻 GTR7 搭載 AMD R7 7840HS 處理器,后續(xù)還會有搭載 R9 7940HS 的 GTR7 Pro。至于 R9 7940HS 的 GTR7 Pro 是否值得等,我個人覺得還是看它和 GTR7 的價格差,畢竟對于 AMD 7840HS 和 7940HS 差距只在基頻和睿頻上,外圍規(guī)格是完全一致的。

    這次 GTR7 提供了準系統(tǒng)和 32G DDR5+1T PCIe4.0 SSD 兩個版本,顏色方面則提供了墨玉綠、碧璽藍、深空灰、愛馬仕橙共四個配色。

    這次我拿到的是 32G+1TB 版本,由于是最早一批的機器,正面的 GTR 標簽還是紅色,客服反饋后面正式版本的標簽顏色會和機身匹配。外包裝方面這次 GTR 7 換了全新的黑色包裝,正面印刷的鳳凰(Phoenix)正好對應(yīng) AMD 7040系列的代號。

    打開包裝盒可以看到一張歡迎卡,背面印刷這這次 GTR7 系列產(chǎn)品的一大賣點——將 AMD 默認 54W TDP 提升到了65W。

    我上手這臺是墨玉綠配色,整體金屬質(zhì)感相比上一代感覺好上不少,頂部左側(cè)為零刻中文 LOGO,中央和右側(cè)則是 GT7字樣。

    右下則是指紋識別+電源二合一按鍵,可以看到金屬外殼邊角處理的也很干凈,前幾代很多用戶吐槽的反光切角被圓潤的切邊替代,官方應(yīng)該是傾聽用戶反饋做了不少改進。

    正面依次為電源鍵、ClearCMOS 按鍵、USB 3.2 10Gbps(Type-A) 接口,USB 3.2 Type-C(10Gbps)以及3.5mm 耳機孔,之前很多用戶吐槽的電源鍵顏色終于改成了機身同色,外觀上看起來舒服很多。由于我這臺是首批版本,最右側(cè)的 GTR 標簽使用的是橙色版本,后續(xù)版本會替換為機身同色。

    背面接口非常豐富,提供了 USB2.0(480Mbps)*2、USB 3.2 10Gbps*2、USB4 40GBps*2、HDMI2.1*1、DP1.4*1、2.5G LAN*2、3.5mm 耳機孔*1。算上正面的接口,這次一共提供了:

    • USB4(Type-C) 40Gbps*2
    • USB 3.2 (Type-C) 10Gbps*1
    • USB 3.2 (Type-A) 10Gbps*3
    • USB 2.0(480Mbps Type-A)*1
    • HDMI2.1*1
    • DP1.4*1
    • 2.5G LAN*2
    • 3.5mm 耳機孔*2

    接口總數(shù)、種類都很豐富,尤其是提供了前后3.5mm 耳機孔,如果用戶需要使用有線耳機,直接連接正面的接口就方便很多了。

    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正反面接口介紹中,少了給主機供電的 DC 電源接口。這次 GTR7 為了提供更多的接口,把原有 DC 電源位置空出來,將供電接口移到機身底部并改為磁吸連接。

    ▼以往機器 DC 電源接口的位置,換為了 USB4 40Gpbs+3.5mm 耳機孔

    ▼底部磁吸接口

    去掉出廠自帶的接口保護蓋,就可以看到磁吸接口本體了。其實我覺得磁吸并不是為了功能設(shè)計的,而是考慮供電接口移動到底部,為了提升連接的可靠性與穩(wěn)固性而加入了磁吸。

    實際使用電源接頭一側(cè),垂直放入磁吸接口即可固定,實測還是很穩(wěn)定的。對這部分感興趣的用戶,可以看一下我先前的開箱視頻,里面有完整的磁吸連接演示。

    ▼底部磁吸電源接口,連接電源線

    ▼機身側(cè)面出風(fēng)口依舊印刷了 GTR 字樣,搭配墨玉綠配色還是蠻好看的

    配件部分提供了1長1短兩根 HDMI 線(我已經(jīng)在顯示器支架上固定了那根長的,就不拆下來了),VESA 掛架、螺絲刀以及(迷你體積)電源。

    電源依舊由老牌供應(yīng)商航嘉提供,輸出功率19V6.32A,對應(yīng)功率120W。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次電源輸入電壓范圍為200~240V,如果有出國需要(部分國家為 110V),可能需要聯(lián)系客服購置 110V 電源。

    零刻 GTR7 拆機

    熟悉我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拿到機器怎么能不拆開看看做工與設(shè)計呢?擰掉底部的四顆螺絲,輕拉底蓋上的拉手即可取下蓋板。

    蓋板厚度不錯,磁吸充電接口位置挖孔、弧邊都處理的不錯,零刻這幾代外殼工藝進步還是值得肯定的。

    零刻 GTR7 依舊采用了雙風(fēng)扇設(shè)計,底部的系統(tǒng)風(fēng)扇(5V0.2A,1W)負責(zé)內(nèi)存、SSD 以及主板背面元件散熱,塑料導(dǎo)風(fēng)罩蓋板中間和側(cè)面為風(fēng)扇和 SSD 散熱片做了挖孔設(shè)計。

    ▼導(dǎo)風(fēng)罩蓋板通過三顆螺絲固定

    擰下固定導(dǎo)風(fēng)罩蓋板的三顆螺絲,即可看到 GTR7 的主板部分,依舊是熟悉的黑色 PCB。擺件和 PCB 走線都比較規(guī)整,部分接口使用導(dǎo)電膠帶與外殼連接,來提高抗 ESD(靜電)能力。

    內(nèi)存方面為2根英睿達 16GB DDR5-5600,組成 32GB 雙通道配置,得益于機身空間充足,提供了2條 PCIe4.0 M.2 SSD 插槽。無線網(wǎng)卡部分采用 Intel AX200,支持 WiFi-6、藍牙5.2,最高無線速率2.4Gbps。

    ▼SSD 部分自帶導(dǎo)熱硅膠,與導(dǎo)風(fēng)罩蓋板上的金屬散熱片接觸,為 SSD 散熱

    ▼SSD 部分為英睿達 P3 Plus 1TB,采用 PCIe Gen4x4 標稱讀速 5000MB/s 寫速3600MB/s

    ▼Intel AX200 無線網(wǎng)卡

    ▼音頻芯片采用 Realtek ALC897(7.1CH HD,192khz sample rate).旁邊 USB Type-C 接口采用祥碩科技(ASMedia)的 ASM1543 10Gbps Passive Switch

    ▼ASM1543

    ▼雙 M.2 插槽下方有 SSD 泡棉起支撐作用,不過出廠默認泡棉厚度較厚,如使用雙面 SSD 可以移除該泡棉,官方后期出貨會換為薄的泡棉來提高對雙面 SSD 的兼容性。

    移除 WiFi 天線和固定主板的螺絲,可以看到這次零刻 GTR7 新的 VC 均熱板+大風(fēng)扇設(shè)計,應(yīng)該是迷你主機領(lǐng)域第一家使用 VC 均熱板的?

    移除風(fēng)扇后,可以看到 CPU 上方的 VC 均熱板,不過由于拆除 VC 均熱板需要更換硅脂。我手頭沒有合適的高導(dǎo)熱硅脂,這里就只看一下外圍器件吧。

    ▼黑色貼紙下方即為 VC 均熱板,可以簡單理解為平面(2維)熱傳導(dǎo),相比熱管線向(1維)導(dǎo)熱效率更高

    ▼散熱片下方可以看到來自祥碩科技(ASMedia)的 ASM3142 和賽普拉斯(英飛凌)的 CYPD6227 USB PD 控制器

    ▼ASM3142 USB HC

    ▼CYPD6227 USB PD

    性能測試

    性能測試對比

    測試前線上配置,R7-7840HS +32GB(16x2)英睿達 DDR5 5600+1TB 英睿達 P3 Plus PCIe Gen4 x 4 SSD。采用出廠默認 BIOS,默認 TDP 65W。

    綜合與 CPU 跑分

    綜合部分跑分選取了常見的 PCMark,以及大家喜聞樂見的娛樂大師,對比對象選取了上一代的7735HS(45W, 6800H 馬甲)。首先是一般較難拉開差距的 PCMark,可以看到 GTR7(R7-7840HS 65W)這一代提升確實很大,在 PCMark 中領(lǐng)先上一代7735HS(45W)1000多分,16.7%的領(lǐng)先幅度在代際升級中算是很大了。

    而在大家熟悉的新版娛樂大師中,總分從上一代的剛破百萬,提升到了132萬分(提升幅度25.2%),CPU、GPU、MEM、HardDisk 分別提升了30.8%、5.8%、13.2%、31.9%,綜合來說是 CPU、GPU、MEM、SSD 四個方面都有全面的進步。

    新版的 Geekbench6 也是最近比較火熱的跨平臺測試軟件,可以看到 CPU 部分 7735HS 得分單核1884多核8782,而 7840HS 單核得分2555多核得分10201,分別提升了35.6%和16.2%。

    GPU 部分,Geekbench6 則分為 OpenCL 和 Vulkan 兩個部分,7840HS 對比 7735HS(6800H)分別提升了20.8%和23.7%。

    純 CPU 性能方面,得益于 Zen4 架構(gòu)、緩存的提升,以及零刻 GTR7 拉滿的 65W TDP,CB R23 當(dāng)中 7840HS 單核提升17%,多核更是夸張的提升了40.6%。零刻這次提高的 TDP,應(yīng)該對多核跑分部分有一定的貢獻。

    CPU-Z 跑分部分,也可以看到 R7-7840HS 不小的進步,單核和多核分別提升了11.2%和27.5%。

    如果以桌面端 CPU 為對比,單核部分已經(jīng)略微領(lǐng)先 i9-11900K,多核部分更是超越了同樣8核心16線程的 i9-11900K。Zen4 的效能提升、大緩存,讓迷你主機功率只有桌面一半,但性能方面已經(jīng)接近甚至超越11代桌面機。

    wprime 方面 32M 和 1024M 計算也是全面快于 7735HS,對于 CPU 性能要求較高的用戶,個人覺得價格差不大的情況下,選擇 7840HS 會比 7735HS(6800)好上不少。

    內(nèi)存部分,零刻 GTR7 采用兩條 16GB 英睿達 DDR5-5600,AIDA64 讀取時序為 46-45-45-90 CR1.

    對比采用 DDR5-4800 的 7735HS,內(nèi)存讀取、寫入、復(fù)制速度,分別提升了19.2%、57.1%和35.4%。除了 DDR5-5600 內(nèi)存頻率提升的貢獻以外,AMD 的內(nèi)存控制器看起來相比上一代,也有一定的改進。

    SSD 部分零刻 GTR7 采用了英睿達的 P3 Plus 1TB 版本,支持 PCIe Gen4x4 接口,標稱讀速 5000MB/s 寫速3600MB/s。

    CrystalDiskMark 實測讀取速度 5182MB/s,寫入速度 3561MB/s。

    生產(chǎn)力工具方面測試了 Indigo Bench,可能是因為 R7 7840HS 太新,軟件部分適配還沒有跟上。Indigo 渲染部分,R7 7840HS 的性能在 Bedroom 中沒有超過 CPU 性能弱一些的 7735HS,不過在 Bedroom(GPU)、SuperCar 場景中,R7 7840HS 還是全面領(lǐng)先 7735HS 的,這部分可能要等一段軟件適配后再展開測試了。

    GPU 與游戲性能測試

    R7-7840HS 集成顯卡為 Radeon 780M,和上一代 7735HS 集成的 Radeon 680M 的 CU 數(shù)均為12,不過核心從 RDNA2 升級到 RDNA3,頻率部分也有所提升。

    作為正常的代際升級,零刻 GTR7 采用的 R7 7840HS 3DMark TS 總分3187,圖形分2832、CPU 得分11018。相比7735HS,總分提升21.1%,圖形分提升20.8%,CPU 提升26.7%。

    3DMark FS 部分結(jié)果與 3DMark TS 類似,F(xiàn)S 總分7184、圖形分7728、物理26540、混合2741,相比7735HS 分別體色會給你14.2%、13.3%、16.9%、16.3%。圖形跑分部分應(yīng)該說是正常的升級水平,像上一代(6800/7735)從 VEGA 飛躍到 RNDA 架構(gòu)的升級(性能接近翻倍),可能很多年都難得一見了。

    不過 RNDA3 架構(gòu)同樣帶來了新的編解碼器,7840HS 已經(jīng)硬件支持 AV1 的解碼與編碼,等后期軟件適配到位,7840HS 的編碼性能應(yīng)該會有很大的提升。

    回到 3A 游戲部分,R7 7840HS 的性能自然是全面超過 7735HS(6800),不過領(lǐng)先的幅度并不大。在不同游戲中會有大約10%~接近30%的提升,基本上7735(6800)可以流暢玩的游戲,R7 7840HS 的幀率都會更高一些,但如果7735(6800)完全無法玩的游戲,R7 7840HS 依然是無法勝任的。

    整體測試結(jié)果看,R7 7840HS 集顯的水平,依舊是滿足 1080P 低畫質(zhì)暢玩入門級 3A。雖然相比上一代升級不大,但是對于入門級用戶來說,集顯暢玩 1080P 3A 依舊是蠻有意義(節(jié)約成本)的一件事。

    烤機與靜音

    由于 AMD 移動端 GPU 的高晶體管密度(制程優(yōu)勢),同樣散熱條件下 AMD CPU 普遍溫度會比同 TDP 的 Intel 平臺更高一些,為了解決很多用戶關(guān)心的溫度問題,零刻 GTR7 這次在采用了 VC 均熱板。在室溫30度的環(huán)境下,CPU+FPU 雙烤30分鐘, CPU 核心最高溫度僅85度。TDP 部分一直穩(wěn)定在64~65W 左右,CPU 核心頻率穩(wěn)定在 4.56Ghz。

    在烤機停止的30秒后,核心溫度迅速從85度降低到了46度,新的 VC 均熱板散熱能力確實很不錯。即使對于溫度敏感的用戶,這個烤機溫度和散熱能力,應(yīng)該都會比較滿意了。

    良好的散熱也讓高負載下性能可以充分釋放,連續(xù)20輪 CineBench R23 多核跑分中,零刻 GTR7 基本一直保持滿血狀態(tài)。多核跑分一直維持在17139(平均跑分)左右,甚至在后半段刷出了更高的成績,全程無降頻滿血釋放。

    雖然散熱能力是迷你主機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靜音控制同樣很重要,畢竟很多選擇迷你主機而不是筆記本的用戶,在意的就是迷你主機可以提供更安靜的體驗。

    ▼環(huán)境噪音39.7分貝

    實測在桌面正常使用狀態(tài)下,零刻 GTR7 的機器噪音基本和環(huán)境噪音相當(dāng),在傍晚的房間完全無法測出超出環(huán)境噪音的分貝。

    ▼日常狀態(tài)人位噪音39.6分貝

    ▼日常狀態(tài)靠近機器噪音38.9分貝

    在30min CPU+FPU 雙烤條件下,零刻 GTR7 30cm 人位噪音46.1分貝,靠近機器位置噪音55.7分貝。這個噪音表現(xiàn)在同體積機器中算是非常優(yōu)秀的,不過目前 BIOS 內(nèi)僅提供了65W 一個檔位,建議官方后期可以提供不同 TDP 的選項,讓像我這樣對靜音要求更高的用戶,可以適當(dāng)降低 TDP(犧牲少許性能)來換得更靜音的體驗。

    ▼CPU+FPC 雙烤30分鐘人位噪音46.1分貝

    ▼CPU+FPC 雙烤30分鐘機器位置噪音55.7分貝

    總結(jié)

    如標題所言,我認為零刻 GTR7 屬于「全面提升」的一代產(chǎn)品,AMD R7 7840HS 的 CPU、GPU、外圍相比上一代都有一定的升級。疊加零刻這次提供的豐富的接口和擴展性、更高的 TDP(滿血性能)、不錯的靜音表現(xiàn)、更具設(shè)計感的外觀,相比 GTR6 也確實是全面升級。

    不過由于 AMD 這次發(fā)布日程較快,看起來驅(qū)動和軟件適配方面還沒有跟上,Indigo 軟件內(nèi) CPU 跑分有一些異常。等 AMD 驅(qū)動穩(wěn)定后,實際應(yīng)用中 R7 7840HS 的性能優(yōu)勢應(yīng)該會再大一些。

    選購方面現(xiàn)階段 7735HS 的機器(比如 SER6 Pro)價格確實很給力,零刻 GTR7(R7 7840HS) 價格方面會比 SER6 Pro 這樣的機器高上一些,這個差價和綜合性能差異是否能接受就看各位用戶的判斷了。

    好了,本篇文章到此結(jié)束,深度評測的文章長度來到了5000+,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全面的了解零刻 GTR7。最后感謝大家的觀看,也希望大家點贊、收藏并在評論區(qū)留言,我是 KC,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全面升級」 AMD 7840HS 迷你主機 零刻 GTR7 深度測試   
    廣告聲明:文中若存在對外跳轉(zhuǎn)的鏈接(涵蓋商品鏈接、超鏈接、二維碼等各類形式),其目的在于為您呈上更多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產(chǎn)品信息,助您迅速甄別。但我們不對其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煩請您謹慎參考,依據(jù)自身的需求與判斷來做出決策。

    網(wǎng)友評論
    林州市| 宁化县| 东安县| 元阳县| 荥阳市| 专栏| 忻城县| 东莞市| 建德市| 南乐县| 醴陵市| 五莲县| 大田县| 邳州市| 杂多县| 邹平县| 绥阳县| 雅江县| 凌源市| 沾益县| 海丰县| 北碚区| 溧水县| 广州市| 昌宁县| 冷水江市| 汉源县| 松阳县| 蒲江县| 竹溪县| 那曲县| 临清市| 儋州市| 新竹县| 壶关县| 临高县| 北宁市| 通辽市| 若尔盖县| 文成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