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家香港耳機品牌sweear推出的高檔耳機SP9,售價17980元,內置1個定制動圈,4個樓氏動鐵和4個聲揚靜電。折騰了一陣子,感受了很多天。今天聊聊它。
其中會涉及到一些對比,一來有了坐標,便于自己陳述,二來便于讀者了解它到底是否值這個價。
尷尬卻幸運的是,我對這個品牌的資料完全不知,而這會有利于我對它的看法更為客觀。
(通過包裝盒,發(fā)現它是設計和制造都在Hong Kong)
外包裝一個紙?zhí)?,內部是很硬質的質地較好的厚紙盒。提供的信息好像都是英文。
與電商平臺上的描述似乎有差異,SP9負責低頻的是1個“動鐵”單元,非“動圈”,具體處理的是哪個頻段區(qū)間,以及這個動鐵與動圈之間是怎么配合的,我就不研究了。
此外它還有一個尺寸不明的定制動圈,2個負責高頻的動鐵,1個負責超高頻的動鐵,以及4個聲揚靜電單元。
也就是單邊共計9個單元。
慚愧,這類耳機我聽得還是少,不過倒是經常見一些超高端定位的耳機用上靜電單元。
共計送了三種耳套,其中聽感最好的,我認為是白套。其中心導管更堅韌,頂部開孔也稍微有些特別。它聽感堅實有力,不拖沓,純凈度也更高點。
黑套似乎不太好,至少我聽了幾天,它沒帶給我多少感動。但無語的是,我用它聽的時間最久,以至于對SP9的初印象一直沒有太好。
可實際上,SP9是真好……
而且對比過不少高端耳機后,會發(fā)現它確實有腔體上標注的reference的意思。
咋說呢?
我覺著sweear這個廠商就真的是竭力在做一把“圈鐵靜混動耳機的標尺”。而具體好在哪,文末細說。
附贈的東西,看著做工都不錯,質感也都可以,且都非常實用。沒發(fā)現工藝瑕疵。
但綜合包裝、配件和耳機本體,所有這些給我的視覺觀感卻并不顯得多高檔。特別是距離JVC FW10000、SONY IER-Z1R等準旗艦,我認為它少了一種“尊貴”氣質。
如果不看它的標價和單元配置,我會主觀認定它大概是個5000元檔的耳機。
這個地方的設計不錯,可以鎖死,也可以輕易扭開并拔下,工藝扎實。
話說,它那文藝氣質濃郁的“花”型品牌Logo算是SP9身上最耀眼的設計了。類似范思哲那種。
線材粗度適中,手感很柔和,順滑性一般,會偶爾打結。
線身質地透明,色澤亮麗銀白,內部據悉是純銀線與純銅線,貌似還有金鍍層?具體我不是太了解。只知道這是廠商專為SP9設計的。
腔體面板很好看,尤其花紋不得了。感覺沒了它,美感會大減。
樹脂外殼的耳機,我手里也挺多的,這類材質好處是不論什么季節(jié),耳朵戴著都沒什么抵觸感,親膚性好。但看多了這類外殼,也是有些審美疲勞。
SP9唯一讓我想吐槽的是,殼體偏大。當然,整個高端樹脂耳機市場都容易出現這個情況。為提升音質,廠商們會往里面塞很多單元,最后好像都無一例外,成了“大包子”。
但幸運的是,它殼體輕,導管粗度控制得也合理,所以佩戴舒適性還是沒問題的。
若滿分為10,SP9舒適度大約是8??鄣舻?分,是“耳道被塞得過滿”。
品牌名、型號名都有,這是很好的習慣,也是很負責任的,專業(yè)的匠心的體現。同時,隨著產品越來越豐富,品牌方或客戶在未來捋產品線的時候,也用得著。
對比之下,一些耳機只有個Logo或是品牌名。型號是啥,得靠搜圖查。永遠一種草草上市的工程樣機的感覺。
這一側有個直徑約3mm的洞,仔細看洞內,深處有濾網。很細節(jié)的一個設計。
導管及濾嘴與底殼一體化,未加裝獨立的金屬,美感一般。好的是,設計了便于耳套安裝和利于入耳舒適性的凹陷。
雙針插口做工看著一般。但試了下線材的插拔,感慨它既牢固,又不會太緊。松緊度把握得很好。
聲音相關:
從參數看,低阻高敏,靈敏度都超110dB了,幾乎可以說,是個播放設備都能與之搭配,且能獲得滿足感很高的聽感。
實際也確實不錯,但這個不錯,也要基于對比,如果是和一些110dB的單動圈耳機比,我感覺SP9還是需要多一點“火力”,比如音量再開大點,或是播放器推力再好點。
但比起類似的帶靜電單元的耳機,如Kinera nan·na和nan·na 2.1,它的易推性確實是更好,比如用IPAD直推,sweear SP9的動態(tài)、密度和解析都已經很不錯了。
個人感受,SP9和索尼ZX706的4.4口結合,聽感很棒,也非常好推和省心,一半多音量就夠。有點絕配的意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06高凝聚感的聲音會加強SP9各頻段的味道。尤其低頻力度會有更多一些的加分。
調音風格:均衡、清爽、有力、柔和。聲音重心輕微下壓,音色略暗一點,但整體仍是順滑自然的。有縱深和高度感的立體聲場。人聲距離適中??谛弯J而不利,清晰度和聽感都非常好。
起初多日我都用的灰色耳套,但總覺得它解析好像不夠牛,整體韻味也有些淡,同時也不那么有沖擊力。期間簡單對比過JVC FW10000,發(fā)現SP9勝出之處在于高頻延伸、空氣感、垂直方向的空間,但人聲和中下盤的凝聚力和亮度,我總覺得它還不夠到位。額……就這么擱置了數日。
后來換白色耳套,之前的疑惑近乎煙消云散,而它的凝聚力和厚度感開始展現,聲音有了真實感和活力,全頻既柔和,又迅猛。柔性偏多一點。
1、對比Kinera nan·na 2.1(6000元檔),同為混合動力耳機,sweear SP9(17000元級)的人聲飽滿度,低頻下潛和回彈質感,空間的縱深,確實明顯的強大。同時我也發(fā)現,帶有靜電單元的耳機似乎并不容易做好“硬度”,比如nan·na和nan·na 2.1,甚至這次的SP9,骨子里都多少有些“偏柔”的,當然,前兩位的柔性會更高,而SP9大體上是調節(jié)好了剛與柔之間的矛盾。
按說“柔”是好事,它直接對應著“自然”和“耐聽”,但“靜電單元”加持下的耳機,似乎很容易出現“過柔”的情況。考慮到聽的雜食性,這勢必會影響到某些聲音的真實、某些頻域的爆發(fā)力,亦或是動態(tài)。
所以,此次聽SP9,內心還挺受觸動的,因為這是第一次聽到,擲地有聲的低音與曼妙飄逸的高音同時出現。而以往我接觸到的都是風格偏“柔”,“刺激感”為0,低頻也質地嫵媚的特色型靜電混合耳機。
所以,對比之下,我認為SP9很像是一個“圈鐵靜”耳機中的“尺”。
2、SP9對比JVC FW10000,拋卻調音風格不談,它的低頻能量、人聲柔和度與自然度,以及高頻延伸方面都更好,且比FW10000更百搭,可搭配任意播放器,通常都不易出惡聲,聽感也更輕松。欠缺也有,不像FW10000那么驚艷的“透明”。
3、對比索尼IER-Z1R,都用ZX706的4.4口推:IER-Z1R厚度、密度更大,低頻氣勢驚艷,但高頻延伸距離SP9有明顯落差,空氣感和聲音的平衡性相對不夠好。SP9的低頻質感很好,量感剛剛好,但下潛深度和低頻核心區(qū)的能量似乎還不很夠(我比較挑剔這個),人聲部分,SP9自然且微甜,結像面更小巧。索尼IER-Z1R偏中性,潤澤感好,口型距離會更近一點,飽滿度更高些。索尼這款對聲場的表現很好,特別是橫向,但偏慢速的低音,略微影響了空間和器樂定位的準確性。相對的,SP9的整體瞬態(tài)表現和定位感更好,但在便攜HIFI播放器上,似乎發(fā)揮不出它更厲害的一面,也可以說是欠缺一點透明。直到后來我用CD機時,發(fā)現它變得更精彩了些。
4、對比水月雨Blessing 3,兩者人聲風格有些許近似,整體光澤感也近似,都有著略偏暗,溫柔且比較克制中正的音色,但不同的是,SP9的低頻素質和高頻延伸確實表現出了萬元機的實力。而且潛力也更大些,一些聲音的質感聽著也更好,更令人感動。
綜上,除了佩戴時,偏大的殼體不夠爽之外,聲音上,它在這價位似乎沒啥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基礎框架扎實,各頻率自然均衡,整體確實是有reference的特質。不過,硬要找問題的話,它的透明度或許還可以再升級下。不過,這也可能意味著售價的進一步上漲啊……
而我也發(fā)現他們店鋪還真有個更貴的型號,一個準旗艦在那擺著。
17980可不便宜,但僅就聲音來看,它確實有超越10000的素質。不過,鑒于我聽到的此類配置的耳機也還是少,所以,并不好強烈推薦,但給個推薦還是沒問題的。
同時,我也建議想體驗“高空氣感+高柔和感+深沉低音”的同學去電商平臺申請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