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不是軟件生態(tài)綁架,蘋果三大件之外還是有不少值得留戀的周邊產(chǎn)品。如果要我投票,AirPods和Apple Watch應該是我目前沒有完全導向安卓陣營的最大理由。
在蘋果秋季新品發(fā)布會上,突出起來的USB-C口的AirPods Pro應該讓不少入手iPhone 15的用戶們有換機的沖動。尤其是AirPods Pro在二級市場的價格相對穩(wěn)定,從Lightning換到C口未必算是被廚子割了韭菜,出行時終于擺脫Lightning接口才是源動力吧。
此次依舊入手的港版,算上林林總總優(yōu)惠,基本與小黃魚上的價格相當了。另一個好消息是,收到的是國產(chǎn)版,而非東南亞版本(據(jù)說做工不佳,但未證實)。編制物外皮的C2C線材,做工手感都不錯,在我看來算是升級。稱了下C口充電倉,居然比L口重一些,而且還是拿在手里明顯增重的感覺。其他方面倒是沒什么不同,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
對于手持一代的用戶,我覺得二代值得一沖。定制U1超寬頻芯片(UWB)結(jié)合揚聲器,在不同距離定位查找都有顯著提升(馬大哈必備);配合第三方吊繩更好與主機固定,一體感更好,千萬別買一代開孔的版本,要找針對二代優(yōu)化版本的保護套來用;iOS17的自適應算是緊跟潮流,體驗上我試過要比索尼降噪豆的自適應更絲滑一些。
AirPods Pro二代發(fā)布有一陣子了,體驗上(非音質(zhì)層面) 確實要強于初代,后續(xù)更多提升大概率要通過空間音頻算法或Vision Pro的超低延遲無損音頻來提升了。我估計等到Vision Pro到時候適配,二代產(chǎn)品也不會掉隊,所以價格穩(wěn)定后的二代確實算是不錯的入手時機了。
需要注意的是,AirPods Pro每一代都極其容易刮花,纖薄、輕盈、耐磨、高顏值的保護套成為必備項。碳纖維早已是我買殼的無腦選擇,擔心買到碳纖維“紋路”而不是真材質(zhì)的朋友,可以和我一樣選供應鏈自家出品的就好,就比如我兩次都入手的墨羅Monocarbon。其有亮面、磨砂、鍛碳等多種材質(zhì)或顏色的選擇,親測過多款,客觀覺得細節(jié)和體驗,墨羅都處在第一梯隊。遠比手機更新?lián)Q代慢的耳機產(chǎn)品,耳機保護套應該更不能忽視,綜合耐用性顯然才是真正需要被考慮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