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A7M4 可以說一直以來熱度都不衰減,經(jīng)常在銷售榜前幾名徘徊,畢竟作為兼顧拍照和拍視頻的定位機型并不太多,可能下一波熱度衰退只能是 索尼 A7M5 發(fā)布的時候。
A7M4 的性能有多好,相信這么久了關(guān)注的人都非常了解了。我說幾點在目前新一代機器出現(xiàn)后的遺憾,缺少了許多 AI 目標(biāo)識別的功能,缺少了 AI 芯片對焦功能,缺少了內(nèi)置自定義 LUT 功能。其實這些屬于錦上添花的功能,目前沒有的話還沒太大的影響。
我越來越覺得不舒服的地方是 4K50P 的 1.5x 裁切,這個一開始發(fā)售就知道的點,在使用過程中會越來越覺得麻煩,尤其是同時進行拍照和拍視頻的時候,拍照剛好構(gòu)圖,或者大合影剛好拍下,要拍一個視頻時就要退,甚至無路可退。以及 H265 必須強制拍攝 4K50P,無法拍攝 4K25P,有時候光線不足,在錄制人物采訪時,沒必要 50P,就想換 25P 來放慢點快門速度,提高進光量,這個時候只能選擇 H264 的才可以 4K25P,有點麻煩。
除此之外,索尼 A7M4 還是相當(dāng)好用的,這些問題在 索尼 A7M5 發(fā)布時可能就不存在了吧,至少會給無裁切的 4K120P 規(guī)格。
其實拍久了一直對小機身比較青睞,尤其是平時都不想帶太多設(shè)備出門的時候。所以我之前買了索尼 ZV-E1,并且體驗感非常不錯。但是 A6700 發(fā)布后,我一直端著碗里,看著鍋里,因為我從來沒用過殘幅機型,反而對殘幅機型充滿好奇,A6700 基本就是縮小版的 A7M4,但是偏偏加上了新一代的所有功能,又居然有 4K120P 的規(guī)格。所以我就賣掉 ZV-E1,買了 A6700 作為備機想來體驗一下。
說實話 A6700 到手是真的小,按鍵菜單也比 ZV-E1 多不少,尤其是拍照拍視頻的切換按鍵,我覺得比 A7M4 還要方便。因為鏡頭群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整體體積是會比全畫幅輕便不少。再加上 E 卡口的兼容性,我還省了筆鏡頭錢,比如騰龍 28-200 就可以給 A6700 直接當(dāng)長焦,省了殘幅鏡頭 70-350G 的費用,但是廣角就必須買殘幅了,目前在觀望適馬 10-18 F2.8,不知道有沒有用過的人反饋一下。
優(yōu)點就是輕便,新一代機型,色彩、菜單都不錯,缺點自然也是高感略差,以及同樣焦段的虛化會不如全畫幅,這個也確實是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這個燈剛發(fā)布的時候沒有買,相反隨著新品逐漸發(fā)布后,我覺得這個ulanzi 的 40W cob 燈有很不錯的使用場景——它內(nèi)置電池。
以往我會帶品色的 P45L 板燈出去補光,又重,適配器也重,還要找接線板。ulanzi40W 補光燈在某些場景可以打開就用,而且體積輕便,雖然加上柔光罩后實際燈光功率是不足 40W 的,不過在于室內(nèi)補面光是完全足夠了。有好幾次我都是來不及找接線板,空間又狹小,直接就用這個燈和燈架一展開,就可以實際拍攝了。
不過有一說一它配套的燈架確實很脆,也不太穩(wěn),只能搭配 ulanzi 40W 的燈使用。
飛度小亮這個燈也做過分享,也是看別人分享發(fā)現(xiàn)的。這個燈的品牌倒是沒聽過,但是到手后做工發(fā)現(xiàn)確實不錯,體積小巧。它的價格在 100W 的攝影燈里算便宜了,不過主要是競品不多,幾乎就只有智云 X100,兩者一對比只有后者一半的價格,我就入手了。
除了兼容保榮卡口外,自己也有 mini 螺紋口的燈罩配件,970 和 V 口電池都支持?jǐn)U展,最方便的是它居然同時支持 DC 口和 type-C 口供電,那帶個充電寶可太方便了。
語音操控是它的另一個亮點,畢竟平時燈會架的比較高,調(diào)節(jié)色溫和亮度喊兩句也挺快的。
一直想找一個輕便又耐用的三腳架,紐爾 LT35 這款三腳架在國外口碑都還不錯,最近國內(nèi)也上架了。到手之后發(fā)現(xiàn)是真的非常輕便,整體重量只有 1.13KG,而且異形中管,所以收納直徑只有 5.5cm,單手握持都很輕松了。
收納長度是 40.5cm,算上云臺是 49cm,也就是說取下云臺可以輕松放進一些攝影包的內(nèi)部。如果整個三腳架展開的話,最大高度是 155cm,也滿足絕大部分人群的使用高度了。
紐爾的云臺快裝板是和 peakdesign 的快裝板互相兼容的,如果有同類的外設(shè)可以方便互相使用。附帶的手機支架做工也非常不錯,可以在中軸處的 1/4 螺孔進行安裝,有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延時機位,我個人倒是覺得可以做成一個臨時提詞器來使用。
球形云臺有刻度,并且還支持豎拍,如果換上自帶的 360°快裝板,就可以滿足縱向的云臺拍攝了,可以用來拼接全景照片。不過水平儀設(shè)計在快裝板上,一旦裝上相機就看不見了,所以必須要提前調(diào)整好拍攝角度。
這個聚光筒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配件,一般用視頻燈拍攝,都會用拋物線柔光罩、格柵、黑旗之類的配件,用來控光,來達到光照到需要的物體上的目的。而這個聚光筒感覺更多的是來「雕刻」光線,是來二創(chuàng)光線。
整個聚光筒是配件是很重的,做工是是沒的說,所以給我的飛度小亮 100W 燈裝上時,重心基本都在聚光筒上了,我就把手柄支架裝在聚光筒上了。標(biāo)準(zhǔn)保榮卡口安裝非常方便,前后伸縮可以調(diào)整焦距,可以投射到很遠的物體上面。
首先是不加任何配件,看一下光的效果,非常有舞臺焦點聚光的效果,通過機身上的四個擋板還可以對形狀進行塑形,做一些創(chuàng)意拍攝。
不過這個聚光筒的精髓是這些 Gobo 圖案片,可以投射出很多有意思的畫面,在使用過程中可以隨時替換。
比如突出一些商品。
再加上鏡頭前的色卡,可以渲染出更多情緒化的燈光,不管是猶豫的還是驚悚的等等氛圍都會出現(xiàn)了,期待實際拍攝時的表現(xiàn),讓人躍躍欲試了。
平時出去拍攝如果沒有燈的需求的話,一般一個雙肩包就足夠了,但是只要加上燈,大包小包的東西就特別多,背出去時間久了,真的很廢雙肩,當(dāng)我看到紐爾 NW-DA410T 拉桿箱雙肩包時,覺得這種設(shè)計好像就是來滿足我這種需求的。
拉桿箱的攝影包也不少,但是拉桿箱的攝影包同時支持雙肩背的話就不那么多了,這款 NW-DA410T 的整體外觀是介于攝影包和拉桿箱之間的,所以雙肩的背帶也非常厚實,甚至能完美收納雙肩帶,只顯示為拉桿箱。
前倉給了非常多的收納設(shè)計,包括存儲卡、電池等等,以及有一個防雨罩,這里可以收納很多大型器材以外的小型配件,確實有雙肩包的功能屬性。
打開后倉的時候就可以發(fā)現(xiàn)里面是標(biāo)準(zhǔn)的攝影內(nèi)膽布局了,魔術(shù)貼非常多,可以任意搭配。當(dāng)然整個內(nèi)膽也可以全部拿出來,單純作為一個旅行登機箱來使用。
電腦包部分可以輕松放下 16 寸的。
把拍圖的 A7M4 以及 A6700 都塞進去,用手機拍了一張全副武裝的圖片,三腳架下面還有 2 個便攜燈架,兩機四鏡加上兩個燈和燈罩、燈架、三腳架,居然全部都塞進去了,電源線等小配件都可以放在包前端的收納部分,感覺這里還有空余可以利用。
以前需要背雙肩包、提燈包和燈架,出門打車都麻煩,現(xiàn)在感覺全部一塞,拎起來就走了。
不過雙肩模式我也背了一下試試,這種結(jié)構(gòu)就不用說背負系統(tǒng)有多好,它還是提供了腰帶進行負重分配,肩帶比較厚實,實際感受也還能接受。我覺得這個包不是為了久背,平時就應(yīng)該是拉桿箱走,方便,當(dāng)遇到有步行臺階或者上樓梯的時候,偶爾才背負一下,這樣才是最合理的。
分享了一些目前手頭在用的設(shè)備,有些是大家常見的,有些很有意思的產(chǎn)品也是最新發(fā)現(xiàn)的。我覺得最近給我?guī)椭畲蟮?,還是紐爾那個 NW-DA410T 拉桿箱攝影包,當(dāng)然這種特殊形態(tài)的背包肯定要有特殊的需求才行。現(xiàn)在拍視頻,帶視頻補光燈已經(jīng)是常態(tài)化需求,能把設(shè)備全部收納起來,輕便出行,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這些分享有幫到大家,也可以多分享一些你覺得有趣能幫上忙的設(shè)備,讓大家互相學(xué)習(x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