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時代,并提升平頭塞競爭力,國內(nèi)知名耳機品牌凱聲將熱賣多年的經(jīng)典型號“小黑鈴”進行了系列式的升級,推出了X3、X6和X10三個不同檔次的新品。
初代小黑鈴
比較無語的是,新品的命名規(guī)則很不符合我本人的認知習慣,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誤以為X10最貴,X3最便宜。
然而實際是X3最貴,599元;X10是入門級,129元;位于中間的X6,售價差不多與初代小黑鈴相當,269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入門級型號,凱聲也提供了可換插頭的設計,具體是通過“專利模塊化系統(tǒng)”(額外花100元購買),讓標配的3.5mm插頭,變成4.4mm的平衡插頭。
自左至右分別是X10、X6、X3
X10的線觀感最好,晶瑩剔透,水潤飽滿。X3的面蓋與腔體結(jié)合的最為高級,據(jù)悉是無需膠水。
三款新品平頭塞造型未變,仍是“小黑鈴”的樣子,但線材和動圈單元都有變動。
參數(shù)上,三款新品的外殼直徑似乎比初代小黑鈴有0.2mm的削減。阻抗未變,都在30歐附近。靈敏度這次提升較大,相對初代小黑鈴的105dB,三款新品都超過了110dB。基本上是個能出聲的播放器都能推滿。
外殼材質(zhì)和工藝未變,腔體仍是航空級鋁鎂合金和CNC加工(X3的工藝與另兩款又有點不同),延續(xù)了凱聲“低價耳機高標準設計”的特點。
三款新品的單元各不相同,但相對最“吸睛”的還是最貴的X3。作為一款599元的耳機,它用的卻是該品牌數(shù)千元旗艦“鈦鈴陰陽師”那個素質(zhì)很強的膜片。這對想買鈦鈴,但又暫時買不起的燒友來說,可能算是某種福利。
線材:如此高級感的線在這么低(特指X10)的價位出現(xiàn),顛覆了我的想象,但偏粗的線身也加劇了“頭輕腳重”的問題,這會導致它們在某些情形下,會因過度懸垂而失去佩戴的穩(wěn)定性。所以,若有必要,建議裝上附贈的定型耳掛。
配件:三款型號都附送了耳掛、海綿套和比較高級的收納布袋。
佩戴:也不知咋回事,還是初代小黑鈴戴著更穩(wěn)定,卡在耳內(nèi)剛剛好。無需任何調(diào)整。新的三款舒適度也不錯,但可能會稍微滑一點,尤其是我的右耳,會多個微調(diào)的步驟,否則會有低音泄露。有趣的是,這三款耳機,除了X3,另外兩款即便發(fā)生低頻泄露,也幾乎不影響聽感的美好,可見聲底之好。
音質(zhì):有些動圈耳機確實會在煲機一段時間后,有線條更順滑,無毛刺,人聲也更潤的聽感提升。像我手里這條小黑鈴初代好像都四五年了,聽感從最初的略厚實、直白,低頻多,變得自然平滑,毫無毛刺,各種干凈,不論男女聲都很好聽。咱也不清楚新的X系列會不會也有這種變化。這需要時間。
我用了很長時間感受X3\X6\X10這三款型號,每一款都是聽了挺久后,再換另一款,最后三款都聽完,再在短時間內(nèi)將它們湊一起對比,并同時參考凱聲初代小黑鈴、創(chuàng)新AIR平頭塞以及索尼的一款入耳式耳機MDR-AS800AP。
搭配前端有IPAD、索尼ZX706和IFI的一款千元級耳放。
基于習慣,三款新品均安裝解析相對更好的中空套。
凱聲三款新品平頭塞聲場的橫向和縱深,即便是很便宜的X10也能給我不錯的感受。此外,這三款,人聲都有著相對入耳式更為“鮮明”和“親近”的一面。平頭塞那種特有的質(zhì)樸與自然,有時真的很不一樣。音色上,這三款大體特點是偏中性硬朗,干脆明快,有較豐厚的低音支撐,X3的低頻更注重清晰,量感一般,剛剛夠用,X10和X6不相上下,但X6控制力更好,顯得量感比X10少一點。
話說聽久了平頭塞,再聽入耳式耳機(MDR-AS800AP),還真是很“特別”,就感覺入耳式的結(jié)像很變形(不是畸形)。我暫時無法說清楚這個差異,以后可能會單獨開談下這個。
初代小黑鈴雖說已是過去式,但在與三款新品的對比過程中,仍展現(xiàn)出了強悍的一面,特別是它的柔順和立體仍能令我驚嘆。與入門級X10對比,小黑鈴的三頻控制力和自然度仍是更精彩的那個。具體是三頻相對更均衡,也幾乎聽不到毛刺(可能跟煲機有關(guān)),很多細節(jié)均能穩(wěn)穩(wěn)呈現(xiàn)。但是,規(guī)模感、人聲飽滿度和低頻量感,是比不過新品X10的。再就是中高音解析這塊,我沒想到X10也挺不錯,只是低音強勢,無法更從容的展現(xiàn)這些精彩。算是個小遺憾。
總體上,用X10聽一些編曲不那么復雜的流行音樂,味道都很不錯,相對的,編曲太過復雜的音樂,它可能會讓你感到細節(jié)不夠清晰,不夠細膩。另外,它和其他幾個耳機差不多,都不算是“女毒”耳塞。X10相對最豐厚飽滿,X6拉開了一些距離,女聲相對更好聽點,X3最中正,溫和醇厚,但并不嫵媚。
X6(269元)的低音量感與X3(129元)比較接近,但控制力和清晰度有了進一步提升,這讓它的低音變得真正HIFI起來。聽感堅實飽滿。人聲柔和感也比X10再好點,X10相對還是銳了些,大音量時,一旦器樂與人聲交織過多,就會有點躁。至于中高音解析,X6也比X10更好,豐富的細節(jié)讓場景的縱深與橫向延展都有更好表現(xiàn),真正有了些高級耳機的意思。如果你是發(fā)燒友,可能X6是凱聲現(xiàn)階段價位最低也最合適的選擇。其豐富的細節(jié)和較潤澤的線條可以很好的表現(xiàn)流行、爵士、電子、中小編制古典。
X6的音質(zhì)水平基本可以和創(chuàng)新AIR并駕齊驅(qū),而且它的人聲和低音聽感更好,且在濃郁氛圍的基礎上,還有著很好的高頻延伸與細膩度。后者對中頻到高頻區(qū)間的控制力和解析力展現(xiàn)的更從容,但中下盤的味道相對偏干,同時也有點單薄。
相對最貴的X3(599元),低頻量感比X6(269元)有輕微削減,三頻分布顯得最自然。初聽味道可能有點寡淡。X3線條平滑,密度比較高,并且滲透著一種肅穆。在輕音樂的演奏中,器樂的質(zhì)感會很還原!有意思的是,聽久了它,再對比相對便宜的X6,會發(fā)現(xiàn)X6比X3更柔和耐聽,相對更適合流行,于是不禁感慨X6完成度之高。
再往后,又不斷地聽,最終發(fā)現(xiàn)除了某些音樂,X3可能不太甜美,但其總體素質(zhì)和大部分音樂的樂感,仍是新品中揭示力最強的!真正是靠全頻域的硬素質(zhì)征服耳朵。也因此,它更適合接駁高品質(zhì)的前端,深挖潛在價值,適合發(fā)燒友折騰。
此外,X3也很有旗艦“鈦鈴”的味道。那種平衡性、穩(wěn)健的控制力和優(yōu)良的解析都令人嘆服,它可以很扎實的表現(xiàn)出彈撥類樂器的基音質(zhì)感。在使用4.4(標配)插頭時,聽古典音樂會很不錯。人聲其實也很不錯,只是味道略微質(zhì)樸,有些像索尼EX1000,即便飽滿也比較厚實,但音色可能不會很抓耳。男聲倒是毫無問題,甚至經(jīng)常是加分項,但女聲就稍微少了點柔和與清甜。
X3在素質(zhì)上不如“鈦鈴”系列的是,透明度和定位感還不夠出彩。不過這有時反而顯得更難得,相對粘一點的瞬態(tài),有時對聆聽還更友好。
對了,X6和X3的差距有時也不是一耳朵就能感知的,由此也可見X6的聲價比和完成度之高。不過,以我個人喜好,三頻控制力都更好的X3暫時還是我的最愛,即便少了點特色化的來自某些頻段的韻味,但也無傷整體韻律的中正。它仍值得追求高素質(zhì),又比較在乎厚實度和耐聽度的燒友選擇。話說用它接IFI的耳放聽巴赫很好聽。
最后補充:X3的素質(zhì)(密度、動態(tài)、聲場)基本上領(lǐng)先創(chuàng)新AIR一個檔次。而它標配可換插頭的線材更是強化了性價比。
綜上,注重聲場(涉及分離度和定位感)選擇X6或X3;注重人聲和力量感的選X10;想要人聲和聲場兼顧,X6可能就夠了。想感受全頻的高解析,注重聲音平衡性,那就選X3。
低音黨,選X6、X10都行。若想以最低價(也得200多了)感受氣勢非凡的效果,買X10后,再花些錢配個官方4.4耳機線即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