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筆記本、迷你主機、掌機這類主打便攜的設備,在移動場景的確很有用,但此類設備因為考慮到功耗溫度,往往不會配備高端硬件,哪怕當時購買的高端配置機型,用上兩年就會發(fā)現(xiàn)性能跟不上當前時代,對于喜歡 3A 大作的游戲群體,這種情況更加明顯。而且這類設備為了讓體積極致經(jīng)湊,都幾乎沒有擴展性可言。因此,顯卡塢應該是當前最適合提升游戲體驗和生產(chǎn)效率的工具。
作為特別鐘愛迷你主的博主,現(xiàn)在的主力電腦就是零刻 SER7 迷你主機,銳龍7 7840HS + Radeon 780M 的組合,很輕松滿足日常辦公輕量游戲的需求,但遇到 3A 大作就有點力不從心,考慮到手頭退役了好幾塊顯卡,干脆入了個磐鐳鐳凌 Link S-1 顯卡塢,體驗了一段時間向大家分享下使用體驗。
先說結(jié)論:
顯卡塢并不適合大多數(shù)用戶,畢竟價格不便宜還得自備顯卡,投入不低性能損耗也高,尤其是高端顯卡。但是,如果你是筆記本、迷你主機或者掌機用戶,喜歡玩 3A 大作,那就是妥妥的神器,如果你還正好有退役的顯卡,那更是天作之合。
再具體分析下硬件,首先顯卡塢搭配的顯卡不用過于高端,雷電 3 / 4 的帶寬都不足以承擔高性能顯卡的需求,個人覺得 RTX4060TI 以下的級別就比較合適了。
其次就是顯卡塢了,磐鐳 鐳凌 Link S-1 的整合度比較高,顯卡電源固定的較好,隨意移動都很輕松,基本上發(fā)揮了 雷電3 該有的實力。對比自帶顯卡的顯卡塢它兼容性更高,任何顯卡都能匹配,價格還更靈活;對比自組顯卡塢來說它又擁有更好的一體化體驗和質(zhì)感優(yōu)勢。
另外單獨表揚下 零刻SER7,性能調(diào)用出色,接口豐富,本身就具有不錯的游戲生產(chǎn)力,搭配顯卡塢更是直接起飛,移動場景娛樂辦公,固定場景暢玩 3A,相當出色的組合。
▼磐鐳 鐳凌 Link S-1 顯卡塢采用的開放式方案,優(yōu)點是對顯卡尺寸幾無要求,只要你愿意哪怕是 4090 都能往上懟,散熱性能也是直接拉滿。缺點就是防塵性不如封閉式。顯卡塢基座尺寸 253 * 162 * 41mm,兼容 RTX 40 系列和 RX 7000 系列,電源方面同時支持 ATX / SFX,兼容性還是很高的。
▼顯卡塢結(jié)構(gòu)并不復雜,左上是電源位,右上接 24 + 4pin 供電,四 顆螺絲擰開下方可以加裝 一 條 2280 標準長度的 M.2 SSD,再往下就是 PCI - E 顯卡插槽。顯卡塢底部做了斜切處理,絲印文字和品牌 LOGO 鐫刻其上。整機采用的鋁合金材質(zhì),表面做了陽極噴砂工藝,質(zhì)感還是不錯的。
▼顯卡塢提供了兩個 Thunderbolt 3 (雷電3)接口,帶有電腦雷電的標示為 60W 功率,但雷電標示的為 15W 功率,兩個接口都能提供最大 40Gbps 的傳輸速度,也都支持反向供電,可以為其他設備進行供電,旁邊還額外提供了個千兆網(wǎng)口。
搭配的顯卡是影馳的星曜 4080S,有一說一,這個等級的顯卡,無論是顯卡塢帶寬還是主機性能,都無法充分發(fā)揮顯卡實力。用它的原因主要是方便,正好上次用它裝了機還放在外面,此外剛用它做了測試可以作為參考。反正顯卡這方面是拉到了頂,性能不如預期就是主機和顯卡塢的鍋。
▼星曜系列的造型區(qū)別不大,高低端顯卡主要是材質(zhì)和散熱的區(qū)別。顯卡采用透明外殼覆蓋其散熱組件,表面做了鉆石切割工藝的處理,棱角分明卻又晶瑩剔透,光線能夠在各個角度產(chǎn)生折射,營造出璀璨奪目的視覺效果,這也是“星曜”之名的靈感來源。而且顯卡的透明外殼支持拆卸,并且允許用戶進行個性化涂裝,并不會影響產(chǎn)品保修。
▼散熱方面,星曜 4080S 通過一 體化金屬背板 + 三 顆 102mm 特制高規(guī)格風扇進行散熱,內(nèi)部則是 4 * 8mm + 5 *6mm 鍍鎳復合熱管 + 散熱鰭片 + 均熱板輔助散熱,此外,背板上精心設計的側(cè)邊鏤空結(jié)構(gòu)有助于提升空氣流動,從而更快地散發(fā)內(nèi)部產(chǎn)生的熱量。
▼顯卡采用了 18 + 3 相供電設計,配備了符合 PCIe 5.0 標準的 12VHPWR 供電接口,能夠提供高達320W(最大450W)的電力,確保了顯卡在高負載下的穩(wěn)定性和性能表現(xiàn)。I / O 區(qū)域 為 三 槽占位,接口包括 3 個 DP1.4 和 1 個 HDMI2.1,輕松滿足多種接駁需求。
零刻 SER7 是我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迷你主機,銳龍7 7840HS 處理器、Radeon 780M 核顯,穩(wěn)居當前迷你主機第一梯隊。主機的接口相當豐富,并提供了兩個滿血全功能 USB4 接口,既能提供最高 40Gbps 速度,也能作為 PD 供電輸出。這臺主機我之前做過詳細測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電源是安耐美最近推出的新品 Revolution D.F.12,122cm 短機身設計,當下最緊湊 ATX 電源之一,80 plus 金牌認證、支持 ATX3.1 標準、原生 PCle5.1 接口,電源采用主動式 FPC 結(jié)構(gòu),全日系電容也稱得上堆料;235% 瞬時峰值功率、50% 的高負載狀態(tài)轉(zhuǎn)化率>91%,無限接近白金標準。
▼合體圖
▼本次測試連接的零刻 SER7 開啟 65W 性能模式,外屏輸出,也就是視頻輸出直接由顯卡提供,對比數(shù)據(jù)來自 13700KF + 七彩虹 Z790 D5 FLOW + 影馳 星曜 4080S 組合,手頭實在沒有能匹配迷你主機的配置,所以關(guān)注點放在顯卡得分和游戲?qū)崪y上。
▼GPU - Z 完整識別了 4080S 相關(guān)信息,區(qū)別是核顯 780M 走的 PCIe 4.0 * 16,獨顯 4080 走的 PCIe 4.0 * 4。
Aida 64 GPGPU 測試倒是超出了我的預期,Memory Read / Write 都超過了 雷電3 最大上限。
要知道,雷電3 只是理論帶寬 40Gbps,這個數(shù)字是數(shù)據(jù)傳輸帶寬(22Gbps)與 顯示輸出預留帶寬(22Gbps)相加之和,也就是說 雷電3 做為數(shù)據(jù)傳輸只能做到 22Gbps,換算下來也就是 2500 ~ 3000MB/S 之間。
▼3D MARK 帶寬測試,2.84GB/s 的帶寬,符合上面我的說法。
▼硬件信息一覽
▼游戲加加的跑分挺讓我吃驚的,下面 三 張圖分別是 零刻SER7 核顯跑分、零刻SER7 +顯卡塢、以及之前測試的 13700KF + 4080S,零刻SER7 核顯 只能跑出 55600 的總分,加了個顯卡塢直接翻了 3 倍。而且在顯卡塢的協(xié)助下,7840HS 平臺不管是總分,還是單項跑分,都沒有和 13700KF 平臺有太大差距,顯卡單項跑分對比 13700KF 平臺更是只有 13000 的差距。話說 AMD 的移動平臺這么牛的嗎?
零刻SER7 核顯:顯卡 13977;CPU 單核 33100;多核 299134;總分 55600。
零刻SER7 + 顯卡塢:顯卡 133543;CPU 單核 31403;多核 295603;總分 163175。
13700KF + Z790:顯卡 146646;CPU 單核 37618;多核 478687;總分 186055。
▼首先是以 DX11 為基準的 Firestrike,以及 4K 分辨率的 Firestrike Ultra,并和 13700KF 平臺進行對比。從結(jié)果來看,影馳星曜 4080S 外接顯卡塢,在 4K 分辨率下顯卡性能損耗最低.
▼然后是以 DX12 為基準的 Time Spy ,以及 4K 分辨率的 Time Spy Extreme ,并將結(jié)果繪制為圖表,從結(jié)果和上面的測試保持一致,不過本項測試顯卡塢將損耗降到了 8.57%,已經(jīng)算是很不錯的結(jié)果了。
▼此外,我分別進行了光追 Port Royal 、Speed Way 、DirectX 光線追蹤測試、NVIDIA DLSS 功能測試, 測試結(jié)果如下,上圖是零刻SER7 + 顯卡塢、下圖是 13700KF + 4080S,從對比結(jié)果來看,4080S 搭配顯卡塢在光追、DLSS 方面表現(xiàn)不錯,損耗很低,
▼古墓麗影雖然上市有些年頭,但詳細的 Benchmark 工具,對于判斷主機性能還是很實用的,尤其是 CPU 對顯卡性能釋放的影響詳細數(shù)據(jù),很適合作為顯卡塢性能測試。在 4K 分辨率下啟用最高畫質(zhì),默認開啟 DLSS 畫質(zhì),此時的平均幀率 138FPS,GPU 受限 50%。
從結(jié)果來看,顯卡塢對顯卡調(diào)用沒啥大問題,受限率也高,但幀數(shù)表現(xiàn)不太理想。我之前用 12490F 搭配 4070Ti,GPU 受限率也差不多,但可以做到 150FPS 平均幀。
▼嘗試將調(diào)整分辨率為 1080P,其他選項不變,幀率僅僅提升 15FPS,GPU 占用更是變成了 0,說明這個參數(shù)下數(shù)據(jù)傳輸成了最大瓶頸。
▼再來看看死亡回歸,這是由芬蘭工作室 Housemarque 制作的第 三 人稱 Roguelike 射擊游戲,玩法是類似死亡細胞的模式,玩家每次死亡都會從頭開始,射擊手感也做的不錯,很適合快餐類玩家。最重要的是,這款游戲內(nèi)置的幀率測試工具不錯,也能看到 GPU 受限選項,很適合作為測試工具。
這款游戲?qū)︼@卡的調(diào)用就相當給力了,測試過程 GPU 全程調(diào)用 99%,CPU 調(diào)用不到 3%,但是游戲平均幀只有 82FPS。要知道,之前我用 13700KF + 4080S 可以跑到 196FPS 平均幀,這次的損耗就比較大了。
▼賽博朋克作為少有的同時支持 INA 三家超分辨率技術(shù),以及光追與 DLSS 3 技術(shù)的單機大作,自然不能錯過測試。實測 4K 分辨率 / 超級光追 / DLSS 自動,平均幀率 只能做到 40 FPS,切換到 DLSS 超級性能能做到 55FPS 左右。
▼地平線5 性能測試,可能是 Windows 平臺對它優(yōu)化的太好吧,導致雷電3 嚴重拉后腿,在默認 4K分辨率 / 極端特效 / GPU 占用 99% 的情況下,僅能保持 63 FPS 平均幀率,就算開啟 DLSS3 幀生成技術(shù)也才 80+ FPS。
作為對比,影馳4080S 在 13700KF 平臺能做到翻倍。
▼網(wǎng)游我玩的不多,簡單試了試原神,之前評測 零刻ser7 時得出的結(jié)論是 1080P / 高畫質(zhì)能基本保持滿幀 60FPS(戰(zhàn)斗時會下降 10FPS 左右) ,加入顯卡塢后將分辨率設為 4K,畫質(zhì)拉到最高。
▼這次顯卡塢就應付的很輕松了,任意切換場景都能全程保持滿幀體驗。不得不說這類游戲簡直是移動設備的最佳選擇,在外的時候低畫質(zhì)流暢游玩,在家接上顯卡塢,連上大屏顯示器追求高分高畫質(zhì)。
以上就是關(guān)于磐鐳 鐳凌 Link S-1 顯卡塢使用體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下方留言討論。
我是昭華凋,咱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