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業(yè)規(guī)模擴大,目前HIFI圈新品的更迭速度也明顯加快。
為精準切入市場,廠商們一邊在用新技術和新調(diào)音理念證明自己,一邊也在愈發(fā)紅海之勢的有線耳機市場中頻頻的“見縫插針”,安插武器(新品)。
如果說從前可能還有“價格貌似虛高”的HIFI產(chǎn)品,那這兩年變得越來越不太可能,至少在廝殺激烈的國內(nèi)廠商這,是如此。
現(xiàn)在是每增加幾十元,就會對應有新的某些細節(jié)的升級,每款產(chǎn)品定價的背后都是處心積慮的預判和計算,稍微定的失準,就可能滿盤皆輸……
在混合驅(qū)動的耳機種類中,圈鐵耳機發(fā)展時間可謂最長,目前它們也和動圈耳機一樣,進入了技術上的成熟期,而能否再翻出新花樣,讓大眾繼續(xù)“下單”,也成為擺在廣大HIFI廠商面前的一道關卡。
近兩年,憑借超想象力的高端圈鐵耳機P5和P8聞名業(yè)界,并有著自研動鐵技術的AFUL,最近又在500到1000元之間,埋了個新地雷——1圈2鐵的Explorer(探索者)。
Explorer的定位與數(shù)月前發(fā)布的單動鐵MAGIC ONE略有重疊,但售價因單元數(shù)量和音質(zhì)更高的原因,還是比后者稍微再高些,超出了800元。
AFUL有個我很欣賞的技術理念,就是它想用最簡單的揚聲器組合,甚至是一個單元,做聲音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前幾個月推出的MAGIC ONE,就是該理念下的作品。其實際音色和音質(zhì)也都很符合我口味,代表了當下單動鐵耳機的某種極致。
那新的Explorer怎樣?
一枚動圈+2枚動鐵。三個單元組合,會更好么?文末是音質(zhì)描述。
(簡單的結(jié)論前置:很好聽。是科學調(diào)教的有聽覺樂趣的音樂耳機。價格定的也合理,且超值,因為它完全可以追打更貴的以往發(fā)布的同類。當然,這也是“新品”開疆拓土所必需具備的特質(zhì)。)
主要技術:
和MAGIC ONE一樣,應用了自研的內(nèi)置杜邦高順性材料和鋁鎂合金振膜的動鐵。當然,這次是2枚,分別負責中頻和高頻。
然后是3D異型聲學諧振腔,它是通過細長的低音導管與3D異型聲學諧振腔結(jié)合,據(jù)悉,這降低了每一顆單元的非理想共振,使頻響曲線更為順滑,同時單元間的銜接也更精準,讓聲音融為一體,也有利于極高頻響應,提升解析。
再就是RLC網(wǎng)絡分頻技術,這在P5和P8兩款幾千元高端耳機上都有應用,屬于是自家“招牌”技術,最大特點是,相比傳統(tǒng)分頻,它可以讓動鐵具有媲美“靜電”單元般的順滑高音,傳遞出“柔和而纖細”的高音音色。
包裝
聲學設計說明
背面,調(diào)音技術的中文說明。
開箱。
explorer附送了一個千元內(nèi),我頭次見的好像是淺灰藍色的厚質(zhì)翻皮圓包,質(zhì)感很不錯,尺寸也較大,內(nèi)部空間充裕,無有擁擠感,相對他們之前推出的兩款較高端耳機MAGIC ONE和P8(黑色鐵皮盒子),是進步。
耳機實物很漂亮。整體視覺觀感似乎與MAGIC ONE不相上下。星辰大海的意象和銀白色品牌logo和諧交融在了一起。
個頭依舊不大,相對幾年前單動鐵qdc海王星來說,一圈兩鐵的explorer還更小了,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進步吧,而且全樹脂外殼,是可以跨越季節(jié),不論高低溫,室內(nèi)室外,都能舒適佩戴的。且非常輕,可以隨手扔一邊,收納也很輕松。
接口方面,母座基本齊平于外殼,這是比較常見,也是與各種雙針插頭很兼容的接口形式。
實際插拔體驗都很不錯,既緊,又不會拔得累手。
但要留意插針在戳進母座時,確保垂直對準,否則可能出現(xiàn)折彎的悲劇。畢竟這種平口母座欠缺足夠高的裝配安全性。
細節(jié)。
一側(cè)品牌Logo,一側(cè)型號名。商品化完成度還是很高的。
讓我感慨完成度更高的是配線。工藝上,比MAGIC ONE那條要好。
它首尾兩端的插頭設計,以及線皮和線芯結(jié)合出的質(zhì)感都令人賞心悅目。官方表示這是款手工編織的200芯雙股高純度銅鍍銀線材。實際手感堅韌而順滑,隨手放時也不會有一絲亂麻的情況,使用便捷、省心。
而從線身質(zhì)感和厚度來看,它比目前在售的幾條近千元耳機的線也要更好。感覺行業(yè)現(xiàn)在推陳出新,真的是從各個細節(jié)著手,進步的。
除線皮之外,插頭、分線器和束線器也均有電鍍的鏡面殼體。
如此一來,再與腔體組合,Explorer所散發(fā)的明媚光澤就顯得非常有毒性(心理層面)。
另外,它整體的高級感和設計完成度,我個人覺得也是要略高于先前發(fā)布的,價位與之接近的單動鐵型號MAGIC ONE。
完整體。
耳掛的外形和腔體底殼的輪廓也都很人性化,這讓它的佩戴密閉性、穩(wěn)定性和隔音性都非常不錯。
其實設計良好的類定制造型的樹脂外殼,大都有很不錯的被動降噪效果,而官方也有針對這個給出相應的數(shù)據(jù),即26dB。我覺得戴著它,即便不聽歌,也能應付較大的環(huán)境噪聲。
出廠默認安裝的耳套是上圖那種“小號套”,萬萬沒想到,我這個幾乎只能帶M(中)或L(大)規(guī)格的人,戴著這個小號耳套,也完全沒問題。
但出于習慣,以及內(nèi)心憂慮的怕它無法充分釋放音質(zhì)的想法,最后還是選了我更適應,也是大眾都很適應的常規(guī)中號耳套。
AFUL Explorer聲音:
阻抗約26歐,靈敏度108dB/mW,很易推。如果是110+dB,那就極易推了。
總之,它與大多數(shù)播放設備連接都會有“飽腹感”,即中、小音量下也可以有舒展且全頻有力度的聲音。
簡單參考下老外測試的頻響曲線(和官方給的基本一致)。
差不多是延續(xù)了AFUL品牌擅長和喜歡的聲音審美,就是整個高音區(qū)間都不會有突兀感,刺激性或是亮度都有非??酥频脑鲆鎯?yōu)化,此外它還有著豐厚而深邃的低音,從100到250Hz之間的過度也非常不錯,這而由于整體曲線的增益走勢都很不那么“彰顯”形態(tài),因此,在考慮到還有兩顆高水平動鐵的加持,推測是會有很不錯的中高音器樂定位,還有,這次的人聲段處理也很好,該部分能做這么平直的耳機,也一直偏少,這可能會有利于人聲的真實。
大致聽感:
柔和的線條,全頻域順滑,無毛刺,中高頻亮度適中,但絕不暗,聽器樂豐富的作品,會察覺到它高頻的精致,即便小音量下,也能感受到明晰而自然的延伸。
雖說線條柔和,但在需要肌肉感和亮度穿透力時,它也能游刃有余的給出令人折服的能量輸出。
一些耳機由于動態(tài)很強,音樂中高音一旦多起來,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就會有“亮刺”問題,但explorer完全沒這情況,再噪的音樂,在它這,都會被“柔亮型高頻和泛音”給過濾一下,最后會穿透你(的魂)而不是刺透你(的耳)。這種調(diào)音,也讓那些喜歡生猛音樂的發(fā)燒友,即便在大音量享受時,也不會被聲音“炸”傷,相對可以聽得更盡興。挺好。
出廠默認安裝的是低頻耳套(后被我換為M規(guī)格):此時explorer在索尼ZX706下,低音營造的場景感會很廣闊,野蠻的下潛和音箱般的沖擊性給了我初聽很“過癮”的享受,內(nèi)心甚至感慨這味道很“美式”。
看了下曲線圖,發(fā)現(xiàn)explorer在20到50Hz有給出很勇猛的下潛,也難怪會對特定曲種有這么強的情緒感染力,而與其他千元內(nèi)的耳機比起來,它的低音味道,也更特別一些,只是一時半會難以描述出這種差異。
可惜的是,低頻耳套會略微影響其余頻段,空氣感會因此變得稍許粘稠,繼而影響人聲,尤其是女聲的“空靈感”。不過,若不那么“矯情”,這也算不上問題。得失成就特點,有時也成就經(jīng)典。
對比MAGIC ONE:
沒對比之前,我想著MAGIC ONE三頻也都很好,既有較猛的低音,也有細膩的高音,還有層次分明的定位感和華美的音樂性,但真對比后,才發(fā)現(xiàn)explorer還是領先的,而且基礎素質(zhì)上,領先的還不少,具體體現(xiàn)在后者的厚實度、密度更好,這種豐滿真正讓細節(jié)變得真實了,而與MAGIC ONE相似的地方是動鐵部分負責的中高音和高音,兩者都有著細膩傳神的解析,而且音色始終溫和、細膩,這在某些音樂中會非?!疤嵘瘛保帷办`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explorer的極低頻也比MAGIC ONE多,也就是低音下潛更明顯,如遇強勁節(jié)奏,會提供明顯出彩的感染力,而大音量下,也會更容易營造意境層面的征服感和權威感。
我覺得explorer挺像是在繼承MAGIC ONE甜潤清晰風格的基礎上,強化密度和低頻威力的新作。
再補充個差異:MAGIC ONE的人聲和中高頻器樂會比explorer更亮,相對更有“監(jiān)聽”氣質(zhì)。
從選購角度來看:如果你覺得合理的低音氛圍和亮麗清晰的細節(jié)更重要,那MAGIC ONE更好,若是想體驗更具規(guī)模感,更具穿透力,橫向場景也更大的聲音,那就選explorer。
值得一提的是,臨近價位段,還有兩個高水平圈鐵型號,分別是興戈EM6L和天使吉米KARA(900元)。
連同AFUL這款在內(nèi),三者的調(diào)音技術和頻響曲線各有特點,也因此產(chǎn)生了不同的聲音風格和素質(zhì)差別。
目前落至700元以內(nèi)的EM6L,聲音注重潤、細膩、微甜的高頻,并有著較好的低音力道。只欠缺足夠好的規(guī)模感。而KARA是密度相對最高,厚實度也相對更好,且有著足夠清晰的中音,整體明亮感也令人滿意,只大音量下可能出現(xiàn)“亮刺”情況,另外,風格上,它還是更注重整體的一種power,沒有特別專注在細節(jié)的定位和高頻延伸上。
AFUL這款,密度和聲場在“非低頻耳套”下,比EM6L更好,會提供相對更強烈的氣勢和飽滿度(耳放下,更明顯),整體硬素質(zhì)高出近一個等級,而透明度和女聲美感,兩者似乎是打了個平手。至于男聲自然度和真實感,explorer又會更好些。
不過,若切換成默認安裝的低頻耳套,其較厚實的人聲就會與其他頻段發(fā)生粘連,致使分離度和橫向聲場輕微受損,此時聽著不如EM6L清晰,欠缺透明度。
所以,要想讓explorer更為“清晰”, 那還是先把“聲場套”或“均衡套”給它裝上比較好。
我個人覺得孔徑越大,中軸導管越堅實的套,會越適合explorer。
————————————————————————————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