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 篇首語
制造業(yè)離廣大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遠,恰好作者曾經在制造業(yè)待過很多年,后來也一直和制造業(yè)打交道.恰逢最近有朋友希望我寫一篇關于顯示器制造業(yè)介紹性的文章,于是便有了此文.本文資料系個人總結而成,限于個人學識難免有錯漏之處還請各位看官見諒。
Part1. 雜牌顯示器,UHD LG面板1299真香嗎?
最近有朋友轉發(fā)給我一個爆料,27inch UHD LG模組還帶Freesync和HDR(僅HDMI口),問我能不能買?對比大品牌同樣面板的顯示器,某K牌便宜了近一半.套用雷布斯那句買電視就是買面板,干嘛不買便宜的那款?
對此,作為一個行業(yè)相關人員必須出來懟一懟雷總這句名言——買電視(顯示器)不是只買面板。
為什么這么說?
一個臺顯示器主要由面板+驅動板組成,上面的27寸LG面板模組萬能的淘寶可以隨便買到,650元/pcs,對應驅動板450元/套,二者相加1100元,然后加個外殼就是成品了。一臺顯示器這么容易就生產出來了?一定會有人說毫無技術含量嘛,我自己也可以。
▼淘寶店鋪提供的面板+驅動板介紹
1100 DIY香不香?首先我們說下面板的等級
如同其他任何產品生產流程一樣,面板的生產過程也是有良率的,一般面板生產后都會在檢查站點分為多個等級(不同面板廠有不同的分級辦法,但大同小異):
對于大的品牌客戶,比如DELL HP只會接受A+以及A級別的屏幕,小一些的品牌比如ViewSonic可能還會一定程度接受B級的面板.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其實很難分辨A+以及A,眼尖的用戶可能就會看到B級屏幕上一些輕微的不良(比如較大的漏光,白畫面邊緣不均勻等等).以目前主要面板廠的生產水平其實大部分產品都會落在A+,A以及B這個級別.但是由于生產中難免有些小問題,P級的面板生產出來也不可能拿去報廢,研發(fā)階段以及品質部門測試信賴性后的面板報廢是個損失,所以大的面板廠會把這些P,F,R級的屏出貨給小的代理商,這些面板最終的流向就是各種白牌,華強北,淘寶.
所以不要相信某些淘寶商家所謂的完美屏,這些面板的渠道就決定了極大的概率是各種降級維修產品,只是一般人不注意看不出來而已.
再談談驅動板
我們再來看看這塊萬能驅動板,
是不是感覺很強大?甚至還有加強版支持Over Drive.
但是想一想, HDR和OverDrive竟然不需要根據(jù)面板特性調整就直接可用?效果能保證?解毒評論里測試Over Driver的鬼影嚴重.這種白牌公版驅動板就更別提什么HDMI和DP的CTS認證了,家里顯卡能點亮不出問題真的只能碰碰運氣了.
這就是這些白牌廉價的秘密,用降級面板(價格一般只有A級的1/2),無需自己設計直接購買公版驅動板(實際成本可能百元左右),定制一個外殼搭配上12V電源,可能成本也就800~900.不需要什么研發(fā),測試,點亮就可以賣貨了.這樣的產品是很便宜,能說真香嗎?恐怕還是一分錢一分貨,難以讓人滿意的。
Part2. 大品牌好在哪?憑什么賣的貴?
那么除開面板等級的價格差,憑什么大品牌賣那么貴?這就需要我們來了解一個產品的成本構成:
假設BOM成本是1000元/臺,代工/人力成本50,研發(fā)成本1000W,預期出貨量10W臺,單個產品的成本就是1000+50+100=1150元.而對于白牌,沒有研發(fā)成本,BOM通過選擇低價降級面板和公版驅動板,自然會比大品牌便宜很多很多.
為什么大品牌會需要如此多的研發(fā)費用呢?一般一個產品在企劃確定下規(guī)格后,會分別經過多個階段,一般是EVT, DVT以及MVT.
EVT階段會由RD(研發(fā))人員對設計的基本功能以及安全規(guī)格進行初步的測試,對于設計復雜程度不一樣的產品,EVT可能還會有不同次數(shù)樣品的驗證.
EVT完成后,會進入DVT階段,不同的廠商對這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劃分,比如劃分為DVT1,DVT2,DVT3等等,在這個階段RD和QA部門都會參與測試與驗證,會全方位的從產品規(guī)格,顯示效果,壽命試驗,安全規(guī)格,噪聲,材料有害性/成分等多個方面進行測試.
比如以我所知某D牌單QA測試就會有很多種,每種測試少則5臺,多則幾十臺,一次測試沒通過就要改善設計后再來一遍,在DVT階段完成前所有的測試必須通過,這樣消費者到手的產品才能是可靠的.
另外產品規(guī)格測試也需要相當?shù)馁Y源,比如常見的噪聲測試就需要專門的消音室,EMI測試需要專門的EMI Chamber,外部接口比如HDMI,DP都需要通過專門的CTS認證.一般這種外部接口需要測試上百乃至上千個現(xiàn)有設備以及專業(yè)CTS實驗室認證后才算通過.
▼消音室,圖片來自網絡
最后的MVT階段則是驗證產品的量產性,驗證大量生產的產品是否依然可以符合相關的規(guī)格,像大品牌在這個階段甚至會抽取幾千臺顯示器測試光學特性來確保大量產品的一致性.這些項目的每個階段都有大量的研發(fā),工程以及品質人員的參與,每個部門各司其職保證了整個研發(fā)流程的進行.
越大的品牌在研發(fā),設計,驗證投入的資源和金錢就越多,這樣才保證技術不斷的迭代產品品質也才有保障.所以如果再有人問為什么像DELL,HP這樣的大顯示器品牌比小品牌貴這么多?文章的這個部分應該能解答ta的疑惑了.
PART3. 某某家屏一定好?打破偏見
很多人在買筆記本/顯示器時都習慣說某某的屏,潛在的認為某某廠家的屏一定比其他廠家好.這里其實是個巨大的誤區(qū),首先上結論:
第一條其實不需要太多解釋,因為三星Display在OLED的研發(fā)和生產上確實領先其他對手一截,測試結果也是如此,短期內其他供應商的OLED屏幕都不如三星屏.
第二條很多人會疑惑,難道不是JDI,Sharp日系比較好?Samsung, LGD韓系次之? AUO, INX臺系再次之,最后才是國產BOE, Tianma, CSOT,CEC?事實真是這么簡單嗎,其實不然,以Macbook Air和iPad Air為例,供應商有Sharp, LG以及BOE,等等大家覺得最差的國產屏也在其中?臺系的反而掉出了供應商行列(AUO以前有出貨iPad Mini和Macbook Air).再說說三星和SONY的電視,供應商也是Samsung display, Panasonic,INX, BOE, CSOT,CEC, 雖然高端產品可能還是Samsung display, Panasonic這些日韓供應商,但是中端產品國產面板赫然在列.經常被大眾視為最好的三星VA,LG IPS也有過各種低端/表現(xiàn)很差的產品(比如LG早年被人詬病的E-IPS系列).
所以千萬別被XX面板給騙了,一分錢一分貨,好的品牌規(guī)格高才會有自己的設計拿到好的屏幕。
Part4. 顯示器行業(yè)上下游介紹
關于主流顯示器品牌的介紹,我之前文章有詳細的介紹,從17年到現(xiàn)在變化不大,這部分直接引用之前的文章了.
Part4.1 主流顯示器品牌介紹
引用IDC 2017Q4的數(shù)據(jù),出貨量最大的顯示器廠商依次為Dell, HP, TPV, Lenovo以及LGE.
出貨量最大的大家也最熟悉的非DELL莫屬,個人與DELL也打過很多的交道,從對技術細節(jié)的理解和專業(yè)程度來說確實是當之無愧的行業(yè)第一.
Dell,1984年由邁克爾·戴爾創(chuàng)建的PC公司,早期以其定制化(客戶自選配置)生產占領了相當大的市場,目前顯示器市場出貨量第一.但是Dell并沒有自己的工廠,其顯示器主要由緯創(chuàng),仁寶,廣達,佳士達代工. 在產品上Dell也無愧市場占用率第一,從早期的三邊窄邊框到現(xiàn)在的四邊窄邊框,Dell一直走在行業(yè)設計的前列(除開Apple).因為出貨量最大,所以論壇里最常見就是抱怨Dell各種各樣的品控問題,最常見的就是IPS屏漏光.但憑心而論,Dell的產品無論是設計還是品質相對來說還是比其他品牌更值得信任的.
Dell顯示器產品命名規(guī)則一般為AXXYYB,比如U2417H,即其為U系列,24寸,17年系列(16年發(fā)布),FHD分辨率.
Dell顯示器系列分為:AW(Alienware外星人)高端游戲產品線,UP(UltraSharp with Premier color)與U(UltraSharp )系列主打輕薄窄邊框的高端產品線,UP與U系列區(qū)別在于UP系列附帶校正顏色功能. P(Productivity) 系列主要面向企業(yè)客戶,S(Stylish)與E(Essentials&Efficiency)定位最低,部分型號的支架不支持旋轉和傾斜調整,最低端型號連支架高度調整都移除來節(jié)省成本.
后綴部分,主要是進行分辨率和功能的區(qū)分,比如S對應SXGA(1280X1024)分辨率,H對應FHD(1920X1080)分辨率,M對應WUXGA(1920X10200),D對應QHD(2560X1440),Q對應4K(3840X2160),K對應8k(7680X4320),G部分表面為游戲款支持GSync或FreeSync,T表示支持觸控,W表示寬屏系列,Z表示視頻會議用自帶攝像頭和麥克風.
HP 惠普(Hewlett-Packard),目前最大的PC廠商,因此在顯示器出貨量也較多.但是由于其主要針對商業(yè)客戶和PC整機市場,在國內市場知名度不是特別高.早年HP的一款顯示器和iMac使用的相同面板,是當年紅極一時的低價位真香顯示器.
TPV(Topview,冠捷科技),廣大聚友可能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TPV最早為臺灣電視機生產商后被中國電子控股,旗下包含多個品牌(多次并購),其旗下包含AOC,PHILIPS,ENVISION,MAYA等多個子品牌.
Lenovo聯(lián)想,與HP類似主要專注于Notebook和PC市場,近來針對獨立顯示器市場推出了ThinkVision系列.
LG樂金,包含LGE(電子部門),LGD(LG顯示)等多個子公司,IPS面板陣營的重要廠商,因此其電子部門也推出一系列IPS顯示器.
在網上沒有找到其顯示器產品線比較詳細的命名規(guī)則,這里整理如下供各位聚友參考.以34UC79G-B為例子,34表示顯示器尺寸為34寸,UC代表寬屏曲面,7代表定位高端,9代表為19年系列(18年發(fā)布),G代表定位Gaming.
LG的系列編號介紹:UM(平面寬屏系列),UC(曲面寬屏系列),WK(平面HDR),UD(4K 3840X2160),M,MP,MK用于普通顯示器.定位部分,8-9表示最高端系列,5-7表示中端系列,3-4表示入門級產品,1-2為B-B專用消費市場較為少見.LG產品的尾編碼中G對應Game系列,其他的據(jù)說和整機顏色等對應,但是我在網上查了很多也沒有近幾年LG尾號編碼的規(guī)則,所以標為不明還請朋友們見諒,如果有朋友知道還請不吝賜教.
Samsung三星,與LG一樣同為面板大廠,但是最近因為其產品線逐步轉向OLED產品,關停了多條中小尺寸面板廠,但是其產品品質與技術也相當優(yōu)秀.和LG不同,三星早期以VA技術見長,后期才推出其自有版本的IPS技術PLS.在小尺寸面板目前三星全部轉向OLED,但是由于成本,良率和燒屏的問題目前大部分用于手機,后續(xù)筆記本和顯示器是否會轉向OLED,三星絕對是行業(yè)的風向標.
Benq 明基,臺系面板上友達光電的母公司其下還有代工廠佳士達等,涉及顯示器的各種原材生產,口碑不錯.
HKC 惠科,白牌起家逐步建立品牌,目前也從僅僅代工和自有品牌后開始涉及面板業(yè)務,但是由于是后來者和其性價比的定位,整體品質還是落后于Dell等大品牌.T7000鉆石版銷量很高,不過品控嘛,大家就需要抽獎了.
Acer 宏碁,曾經和Benq,AUO同屬一個集團后獨立目前在市場上還保有一定占有率,其產品性價比較高.
ASUS 華碩,主板行業(yè)的霸主在PC行業(yè)早期跟隨在Acer之后,但近年來隨著Acer由盛轉衰其已經成功反超Acer,在NB市場上目前排在Apple之后.華碩品質相比大品牌毫不遜色,當然價錢也相對較高.
MSI 微星, 和華碩主板行業(yè)一樣自主板行業(yè)起家,目前以游戲顯示器切入顯示器領域,性價比不錯。
Part4.2 上游面板廠
以下按照字母順序進行介紹
AUO 友達光電,臺灣最早的LCD企業(yè)之一,幾經合并后形成了今天的AUO-BENQ集團,沒錯大部分的明基顯示器會優(yōu)先使用AUO的面板.技術路線上TN,VA,AHVA(IPS)都有涉及,很多120Hz乃至240Hz的游戲顯示屏很多來自AUO,目前在游戲面板領域占有率很高.
BOE 京東方,國產面板廠,似乎只有TN和ADS(IPS)技術,很多DELL的產品有使用BOE的面板,自家還有一些奇怪的應用產品,比如下面這款畫屏.另外新的 iPad 2018 以及 Macbook Air 也都有京東方供貨,在國產面板廠內第一個為Apple供貨,品質上應該達到了一定水準.
CSOT 華星光電,TCL投資的面板廠早期以電視面板為主,最近以曲面VA面板切入了一些入門級顯示器市場.
HKC 惠科,由白牌起家現(xiàn)在甚至自建面板廠了,不過好像基本面板是供應自家品牌和貼牌產品,很少見到大品牌采用.
LGD,IPS技術堅定的支持者,目前在電視面板以WRGB(白光OLED+RGB CF)出貨量最大,顯示器部分給自家LGE供應了很多寬屏面板.DELL大部分高端產品都有使用LGD的面板,整體品質比較可靠.
INX & Sharp,郭老板幾個動作整合了INX以及奇美后又收購了Sharp,群創(chuàng)早期以小尺寸和大尺寸為主,顯示器面板上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
Compal 仁寶電腦,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ODM,同樣也為DELL,HP等品牌代工。
Quanta 廣達電腦,全球第一大筆記本電腦ODM,為DELL,HP等品牌代工。
Qisda 佳世達, AUO-BENQ旗下的ODM,有不少的DELL和HP產品都由佳世達代工.
最后謝謝大家的觀看,希望大家踴躍點贊收藏評論,你們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