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提起高性能的主機,大家都會聯(lián)想到享受高性能的同時,也必須承受高性能帶來的副作用,比如高噪音、高發(fā)熱。但是有些設計獨特的機箱,加上合適的硬件搭配,也許就能得到靜音與高性能的平衡點。
本文作為拋磚引玉,也許你那邊有更好的方案,歡迎各位分享你們的方案。
其實CPU的好壞決定了一臺電腦的綜合性能,以及噪音、發(fā)熱等。
▲我有三顆CPU,分別是 R9 3900X、 R7 3700X 、以及 R5 3600X,我考慮了我的需求,我想了想,決定,用Ryzen 5 3600X作為我這臺電腦的PCU,原因是,6核心12線程目前對于很多任務、軟件、應用、游戲是正合適的,性能強勁、發(fā)熱適中、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平衡點。
▲其實,第三代銳龍 Ryzen系列里,最具有性價比的就是兩顆——R5 3600 與R7 3700X, R5 3600X的地位相當尷尬,加點錢就能上3700X........不過不可否認,3600X是AMD性能最強的6核心12線程CPU。
▲華擎主板的供電一直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當然如果想要性價比的話,我覺得購買B450,然后通過無CPU刷bios,然后搭配R5 3600,也是相當不錯,或者搭配X570 PG系列,也是非常具有性價比的選擇。
當然華擎這塊 X570 極限玩家4,也是非常具有他的特點,比如相當不錯的做工,豐富的bios控制選項,龐大的M.2散熱片規(guī)模,以及適當炫彩的RGB 燈。當然他也有缺點,我們后文慢慢闡述。
▲背面就是華擎這款 X570 極限玩家EX4主板的一些特點,不過標準版的EX7是不附帶AX200的網(wǎng)卡,WiFi版會附贈AX200無線網(wǎng)卡,可以無縫接入WiFi6 制式,享受高速、低延遲的無線接入效果。
▲主板一眼看過去,做工不錯,8+4pin的CPU供電,就算3700X甚至3900X都能勝任,厚實、大面積的M.2+PCH散熱片映入眼簾,平常散熱可以蹭顯卡的散熱,或者PCH風扇也能關(guān)照到。不過這種復古式的一體式散熱片,對于部分的PCI-E 4.0的M.2 NVMe SSD有兼容性問題。
我承認,我選擇這個塊主板是因為他的8個SATA 接口,因為我電腦上有7個硬盤,剛好,這塊主板可以滿足我這方面的需求。
▲CPU供電區(qū)域,采用8+1+1相供電設計,MOS上都有被動散熱片加以覆蓋。散熱片的后端是i/o裝甲區(qū)域,上面除了有華擎的LOGO之外,還有產(chǎn)品型號,這兩部分都有RGB效果,可以在bios里面進行控制,或者采用華擎官方的燈效控制軟件加以控制。同時內(nèi)存插槽上方還有RGB 12V的信號口,方便風冷、水冷散熱器就近插入RGB 12V接口、
▲內(nèi)存插槽區(qū)域就是常見的2*2雙通道DIMM了,一般推薦像上圖一樣,插靠外側(cè)的內(nèi)存插槽,這樣兼容性與性能都是最好的。
▲8個 SATA接口,對于我這種硬盤超多的人來說,是個福音,當然我可以再買NAS,但是我手上就有臺NAS了,目前不想再加NAS了,PCH上有散熱風扇,日常運行時,噪聲微不可聞。2*2 USB 3.0機箱前置插口,一個USB 3.1 Type C 機箱前置插口。
▲面積非常大的M.2 + PCH散熱片,可以為PCH跟 兩條 M.2 NVMe SSD提供輔助散熱,第一條PCI-E X16全尺寸顯卡插槽有鋼鐵裝甲加以包裹,此外還有3條PCI-E 1x的擴展卡插槽,一條副顯卡的全尺寸插槽。此外,還有一條為M.2 無線網(wǎng)卡網(wǎng)卡所保留的M.2插槽。
不過這么大尺寸的散熱片,對于一些自帶巨型散熱片的M.2 PCI-E 4.0 NVMe SSD有兼容性問題,一般我更推薦拆了這個散熱片....因為拆SSD散熱片有可能把SSD拆壞。
▲板載聲卡來自小螃蟹,支持7.1聲道輸出,旁邊是它的濾波電容。
▲i/o接口,可以看到有6個 USB 3.0 接口,以及一組USB 3.2 Type A /C 接口,板載intel千兆網(wǎng)卡接口,以及板載7.1聲道輸出。,這個i/o擋板跟是WiFi版共用的吧???
▲金士頓的 FURY系列推出了雷電RGB系列,但是我覺得RGB并不是他最大的亮點,這款內(nèi)存能很容易的超頻,才是它最大的亮點。畢竟大牌子+同步RGB+強力的超頻能力是非常具有購買價值的。
▲這款內(nèi)存雖然標稱DDR4 3200 C16,但是我在這套平臺里,把他超頻到DDR4 3733 18-20-20-20,IF頻率達到了1866MHZ這個甜品點。
▲說實話,這對內(nèi)存其實還是具有FURY系列那種歐美粗獷的風格,或者說是在原先的基礎(chǔ)上,多了RGB套件。
▲頂部把原先的金屬部分替換成了透光罩,內(nèi)含RGB套件,同時這款內(nèi)存也被賦予了RGB遠紅外同步技術(shù),能夠使得所有的 雷電RGB自動同步,形成一個RGB整體。
▲造型還是FURY駭客神條那一套。只不過名字換成了雷電RGB~~~~~
▲其實,就我而言,我覺得柔光罩這個不錯,不開燈的話,其實也是有不錯的顏值的。背部有名牌,可以看到產(chǎn)品的型號等一些參數(shù)。
▲其實內(nèi)存沒啥好看的,最重要的是,內(nèi)存用起來怎么樣,穩(wěn)定嗎?至于RGB酷炫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將這對內(nèi)存先開啟XMP,DDR4 3200這個時序,16-18-18-36,然后手動超頻至3733,同時將IF頻率設定為1867MHz,然后移動到光標出,準備調(diào)整時序。
▲時序先放大到18-20-20-20-43吧,后期我再根據(jù)實際情況,壓縮下小參。
▲華擎開始做顯卡了,對,是A卡,之前我們在GCN架構(gòu)時代已經(jīng)見過了,這次RDNA時代,華擎自然也會跟上,這次就推出了非公的 RX5700XT 挑戰(zhàn)者系列,就價格而言,是目前最便宜的RX5700XT了。
▲配件也就這些了,反正還要啥自行車?何況還有三年保修~~~~這是在顯卡中非常不多見的。
▲華擎的 RX5700XT挑戰(zhàn)者,外觀就是這個黑色為主色調(diào),間以 黃色、白色作為輔助色,其實就外觀來說,還算不錯。雙風扇能夠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背板這個配色我很喜歡,白色為主色調(diào),顯眼。當然背板可以提升PCB的機械強度。
▲頂部則是沒有RGB,也沒品牌LOGO,只有在黃色的區(qū)域?qū)懼鳦hallenger 挑戰(zhàn)者的英文。
▲外接供電采用 8+8 pin,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從主板上取電,讓顯卡取電絕大部分走外接供電線這一區(qū)域,以保護主板。
▲背部可以看到4根φ8MM的熱管。
▲熱管與鰭片之間采用焊接,鰭片之間采用扣Fin 。
▲可以從這里看到熱管是貫通整個顯卡散熱塔體的。
▲3*DP + 1* HDMI接口,由于RX5700系列接口需要鎖螺絲,所以導致顯示輸出會更貼近PCB,在選購機箱時需要注意。所有顯示接口上面都有防塵塞加以保護。
▲影馳名人堂HOF PCIe M.2 2280 512G ,說真的跟PCI-E 4.0 的 HOF PRO 很像~~~~~包括外包裝也很像。
▲連這個鐳射炫彩也很像~~~不同的角度有不一樣的顯示效果。
▲不過背面的銘牌就有差別了,畢竟HOF PRO版本 和 HOF版本在銘牌上還是有區(qū)別。
▲盒子內(nèi)含說明書、合格證,還有HOF PCIe M.2 SSD本體一枚
▲影馳這款名人堂HOF PCIe M.2 NVMe ,他的散熱片特別具有標志性,CNC切割的鋁合金散熱片,然后一根熱管連接到主控表面。
▲如果把這塊厚重的散熱片拆下之后,就可以看到白色的PCB了,東芝原廠3D-TLC NAND直接映入眼簾。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散熱片的厚度,以及熱管的走向。
▲導熱硅脂很具有粘性,一般用戶不推薦拆下散熱片,因為很難拆,可能拆壞SSD。
▲經(jīng)典的三段式布局,NAND顆粒,主控,以及緩存顆粒。
▲來自群聯(lián)的PS5012-E12主控,以及來自SK海力士的DDR4 2400 512MB 高速緩存顆粒。
▲如果是產(chǎn)品背面,則是有銘牌,可以看到產(chǎn)品的型號與容量,這張標簽是保修憑證,千萬不可撕毀。
▲酷冷至尊的新V650電源——V650 GOLD 支持十年質(zhì)保與可切換風扇運轉(zhuǎn)模式,是原先經(jīng)典的 V650升級迭代產(chǎn)品,正面還是酷冷一貫的風格。
▲內(nèi)部配件包分為兩大塊,電源本體,以及模組線,當然一本說明書啥的是不可或缺的。
▲電源比一般的ATX電源略大一點,絕大部分的MATX機箱還是塞得進去的。整體工藝做得非常出色,拿在手上感覺到了外殼精湛的做工。
▲電源正在一個酷冷至尊的銘牌,這把散熱風扇在HYBRID模式下,40%負載前是不會運轉(zhuǎn)的,一般模式跟普通電源風扇運轉(zhuǎn)模式類似。
▲LOGO與型號在這一面,采用凹凸式立體裝飾,非常有質(zhì)感。
▲模組線接線端口區(qū)域,分門別類好,同時也支持雙 8pin 的CPU供電,可以應付3700X 3800X 3900X等CPU的供電需求。
▲電源的銘牌在這個區(qū)域,電源支持80PLUS規(guī)范,同時支持intel ATX V2.52電源規(guī)范。
▲電源進線端有酷冷的LOGO跟電源總控制開關(guān),右側(cè)這個則是風扇轉(zhuǎn)速切換按鈕,按壓進去則風扇進入靜音模式。
▲模組線中的顯卡供電線采用16AWG,能夠為顯卡提供更好的供電傳輸支持。當然魔術(shù)貼、扎帶這種必不可少。
▲全模組電源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確定使用多少模組線,這點非常不錯。
▲市面上很多很多鋼化玻璃側(cè)透機箱,但是我這種多硬盤黨+全塔愛好者+靜音愛好者,很難找到我心儀的機箱,直到我看到這個,閉嘴牌的 Dark Base 900?。。。?! 他滿足了我對于機箱的要求!
▲這個Dark Base 900機箱超大,而且跟市面上那些妖艷的機箱不同,一種厚重、樸實、靜音的風格撲面而來。整個機箱非常厚重??障渚妥屛铱傅美щy,各種靜音防塵、易清理、模塊化設計深深驚艷了我。一句話低調(diào)奢華有內(nèi)涵。
側(cè)蓋板四周的柵網(wǎng)可不是裝飾哦,平常也肩負著進風柵網(wǎng)的作用,還可以適當濾除空氣中的臟東西。
▲頂部的前置面板迎向使用者,十分的方便。USB 2.0、3.0都有。前置耳麥接口也是十分方便。
▲前置可側(cè)開門的面板,內(nèi)帶有消音海綿,可以吸附噪音,當前門關(guān)閉之后,風從旁邊的進風柵網(wǎng)處進入,當們打開后,風直接從風扇吸入。風扇前面有防塵網(wǎng)。
▲你以為兩側(cè)蓋板上面的閉嘴(Be Quiet!)是裝飾???不不不,這個在必要時可以拆卸,可以用來裝水冷冷排,或者裝風扇,輔助機箱的散熱。
兩側(cè)蓋板上面同樣有消音海綿,為靜音保駕護航。
▲全塔機箱的架構(gòu),模塊化的設計,機箱內(nèi)部套件都是可以通過拆除緊固螺絲加以拆除的,甚至到最后,可以拆的只剩一個主板PCB背板,作為開放式平臺之用........這個極致的搭積木手法啊。不過自帶的7個SATA硬盤位,真的很適合我這種多硬盤用戶。
▲底部進氣通過四周的進氣柵網(wǎng)后,再通過過濾網(wǎng)才會被電源以及兩個底部風扇(沒有預裝,需要自己添置)吸氣。不過要裝風扇需要拆除底部的一個硬盤位。如果底部裝風扇可以形成底部垂直風道。
電源位采用獨立架子+可調(diào)區(qū)位設計,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電源進行調(diào)節(jié),但是電源的出風竟然不是直接出風,這點容我三思下。
▲最底部是四個支撐腳,再往上就是拉絲的金屬表面。跟前置面板、頂部面板一樣,都是鋁合金拉絲工藝,除了頂部有適當開孔之外,其他拉絲表面是不透風的,可以減少噪音溢出,同時讓風從進氣格柵跟濾網(wǎng)通過的話,可以提高機箱內(nèi)部套件的使用壽命。
▲背部的背線空間適當,理線槽跟理線區(qū)域豐富,加上全塔的結(jié)構(gòu),能夠十分輕松的加以理線。
▲所有硬盤架可以通過手擰螺絲加以拆除或者裝配,但是硬盤無法快速拔插,還是需要打開兩側(cè)蓋板才能拆除。機箱內(nèi)部有搭配一個多路小4pin HUB風扇轉(zhuǎn)速控制器,只需接入SATA供電即可,如果多裝機箱風扇,都可以裝入這個HUB,此HUB最大接入7個風扇,再右側(cè)有個2.5寸硬盤專用硬盤架。
但是3.5寸硬盤架也能裝sata SSD哦,而且一個硬盤架可以裝入兩個——前提是要使用機箱配套的螺絲,不然可能出現(xiàn)硬盤架裝不回去的窘境。
▲頂部的風扇位可以支持 1*20CM風扇,或者2*14風扇位,或者4*12cm風扇位,可以支持360/480冷排(但是裝起來需要拆裝頂面板)。
加上左右蓋板也可以裝風扇,這個機箱如果真的要裝滿風扇,那是十分多多多的?。。。。?
可以這么說,這個機箱對于風冷的兼容性非常非常高,但是對于水冷的兼容性差一些,需要拆裝部分套件,不過考慮到靜音以及安逸程度,明顯靜音機箱要選擇風冷會比較安逸。
▲由于是3600x,所以我僅需喬思伯CR201即可以壓制,同時因為整機主要是黑色為主,所以我也選擇黑色的CR201,先把CPU、主板、內(nèi)存、M.2 SSD套件給安裝完畢,然后再安裝到電腦上。
▲硬盤架需要先拆出來,然后把硬盤用標配螺絲緊固之后,才能更好的放回機箱內(nèi),硬盤架有減震橡膠,可以提高硬盤的運行穩(wěn)定度跟壽命,同時削減硬盤運行時的共振噪聲。
▲我先把我的4個硬盤移動過來,后續(xù)再把其他硬盤滿滿移動過來吧。機箱整體呈現(xiàn)黑色主題搭配,但是CR201不介入RGB信號,由于沒有電源倉,所以看上去理線比起有電源倉的會亂些。但是我這是靜音機箱哈,只要蓋上蓋板,啥RGB,啥理線與我關(guān)系不大了,這些理線也不會影響到風道,所以繼續(xù)這樣使用。
▲蓋上兩側(cè)面板之后,世界安靜了,就如同機箱的名字一樣,Be Quiet!我能夠安安心心的享受靜音與這臺主機的性能了。
▲可以看看內(nèi)存的RGB跟主板的RGB做最后的留念吧,我等等下載APP把RGB給關(guān)了......
▲配置如圖所示~~~~~
▲CPU-Z 與 GPU-Z 進行的聯(lián)合認證,可以看到整套系統(tǒng)的IF頻率已經(jīng)達到了1866.2MHZ,內(nèi)存條也已經(jīng)達到了3733 18-20-20-20-43,我后續(xù)再對內(nèi)存條的小參數(shù)進行壓縮吧。
▲CPU-Z跑分,比起第一代R5 1600, Ryzen5 3600X的得分已經(jīng)提升了非常多,而且游戲的體驗也比1600好太多了。
▲誒?是我的錯覺嗎?刷入最新的bios,竟然讓CPU的得分上升了。
▲aida64跑分,可以看到對于只有一個CCD的 3600X來說,寫入速度為讀取速度的一半,但是這些在日常使用中卻是影響不太大。
▲CinBench R11.5測試結(jié)果,比起之前網(wǎng)游的測試結(jié)果略有提升啊。
▲CinBench R15也是同樣的情況,得分略有提升。
▲CinBench R20測試是個漫長的過程,還好我堅持下來了,差點堅持不下來。
▲影馳 名人堂 HOF PCIe M.2 NVMe SSD 512G CDM得分,可以說是一款非常不錯的SSD了,無論是連續(xù)讀寫,還是單線程的4K寫入,還是多線程多隊列的4K寫入,這款SSD的速度都是相當出色的。
▲AS SSD的測試也充分的表現(xiàn)了這塊SSD的性能。
太多的測試圖片可能很多人看不下去吧,特別是多組數(shù)據(jù)的對比,很多人都會直接跳到總結(jié),所以這次直接用表格+圖表的形式展現(xiàn)吧。
▲本次這臺3600X+X570+RX5700XT靜音電腦的數(shù)據(jù)為藍白相間的。而 3700X+RX5700+X570的數(shù)據(jù)則為橙白相間,綠白相間的為9700K+2060+Z390,RX5700的數(shù)據(jù)為19.7.1的驅(qū)動,所以沒有享受到新版本驅(qū)動帶來的提升,驅(qū)動版本以標注在圖中了。什么看不清?看下面的圖表啊。
▲目前來說華擎RX5700XT的表現(xiàn)符合其定位,在各方面都是表現(xiàn)出非常強勁的性能。而新版本驅(qū)動帶來的性能提升,大概在1~3%。(對比我原先的RX5700XT的數(shù)據(jù))。
▲這次選取了 FarCry5 、古墓麗影11 暗影、奇點灰燼、刺客信條 奧德賽、古墓麗影10,這五個游戲同樣的特效與分辨率測試,分別測試游戲自帶的benchmark,然后匯總表格進行對比。圖片如果看不清的話,可以看下面的圖表
▲FarCry 5 的測試里,華擎RX5700XT 挑戰(zhàn)者所代表的RX5700XT的性能表現(xiàn)非常出色,領(lǐng)先其他兩個顯卡一個檔位。
▲刺客信條奧德賽的表現(xiàn),在1080p下可能不太明顯,但是到了2560 X 1440分辨率下,華擎RX5700XT 挑戰(zhàn)者所代表的RX5700XT提升了整整一個檔次的表現(xiàn)。
▲古墓麗影10崛起,算是一個比較“老”的DX12 游戲了,三個顯卡的表現(xiàn)呈現(xiàn)階梯狀分布。
▲而到了古墓麗影11暗影之后,三張顯卡的差距表現(xiàn)更加一目了然,特別是華擎RX5700XT 挑戰(zhàn)者所代表的RX5700XT,比起RXT 2060的表現(xiàn)提升了太多,這個價格差對得起性能差。
▲奇點灰燼這個游戲更吃CPU,CPU的影響比想象的大,不過華擎RX5700XT 挑戰(zhàn)者所代表的RX5700XT,還是表現(xiàn)了更加出色的性能。
在我這段時間的使用中 內(nèi)存頻率在DDR4 3733 18-20-20-20 一直穩(wěn)定運行,我再試試能否壓制小參數(shù),已獲得更好的表現(xiàn)。
蓋上整個蓋板之后,整臺主機呈現(xiàn)出比其他機箱更加靜音的狀態(tài),我也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學習、游戲中了,就像機箱的品牌一樣 Be Quiet! 我這套配置已經(jīng)達到了我的要求了??!剩下的硬盤也可以轉(zhuǎn)移進去了!?。。。。?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