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DIY市場主流主板版型分為ATX(30.5x24cm)、M-ATX(24.4*24.4cm、24.4*22.5cm)、MINI-ITX(17*17cm)三大類。當然還有更大的E-ATX(30.5*33cm)\細長的μATX(24.4*18.5cm,一般歸納進M-ATX)和更小的SFX(14*14.7cm)版型等等。當然像此次使用的還是非標ITX主板(17*19cm)。下表供大家參考
這次是我表弟說要買一臺電腦畫圖用,我一想正好不還能湊一套出來么。搞一套電源和機箱直接就齊了,正好避免他又打游戲,也不用給配顯卡了。所以別問我為啥不上E3 1230 V2了,不裝顯卡上什么E3,牙膏廠老機就老老實實發(fā)揮余熱吧。
H61的主板,當初撿垃圾弄的一塊17*19cm的主板,能直接上IVB的處理器,豈不美哉?理論上是能對內(nèi)存條進行超頻的,但是1333超到1600好像也沒多大用,算了算了。
內(nèi)存是兩根 DDR3 1333 4G。畢竟是用在H61上,而且實際使用上D3的頻率差異沒那么大,再不濟還能超頻呢不是。我知道你想把內(nèi)存“啪”地一按。
處理器選了i5 3470,別問我為什么不選1230 V2。一是因為主板的設計就沒法上合適顯卡必須有核顯,弄個單槽顯卡也不便宜;二是因為這個價格最合適,多一套超線程貴一倍?我是不想花這錢。
固態(tài)是WD藍盤250G,是的你沒看錯就是之前那十塊的里面剩的一塊。你問我到底好不好用?管他好用不好用,反正有剩就都讓它發(fā)揮余熱吧。雖然這幾代主板不直接支持m.2啟動,但其實也都有解決辦法。具體如何解決以后寫個帖子總結(jié)下,歡迎關注催更。
正巧主板上有兩條PCIE的插槽,我也不用插顯卡了。網(wǎng)口是百兆的?不怕,換個AX200的網(wǎng)卡!不過安裝時候還是得注意對應的驅(qū)動的,直接官網(wǎng)下載即可。
沒有USB3.0的插槽和插口?不怕,上個轉(zhuǎn)接卡,前后置都能用上了。
機電就是骨伽的QBX和九州風神的600W全模組電源了。不要吐槽機箱和電源貴,誰讓別的都是垃圾,之后電腦升級了機電反正能繼續(xù)用,現(xiàn)在就先委屈委屈幫助1155老平臺發(fā)揮余熱吧。
前置面板的接口在前蓋板右側(cè),沒有重啟鍵。開機鍵與燈一體,下面是是硬盤燈,再往下兩個USB3.0的接口和音頻接口?;臼侵幸?guī)中矩的常規(guī)配置,不存在不夠用也不存在一大堆甭管有沒有全放上來了的情況。這樣設計雖然沒有出彩地方也不會出錯,對于我或者我弟弟直接查個U盤畫圖是沒問題了。不過不知道要是更多的設備接上供電如何,用不出那么高的要求這里暫且不測這些了。
機箱底部防塵網(wǎng)采用了可抽拉式設計。機箱若是下部進氣的話,時間長了必然會堆積一層灰塵碎絮。很多廠商在底面都是放個裁剪的防塵網(wǎng)了事,真正用起來會發(fā)現(xiàn)根本不利于清潔。
大機箱的裝機布線就是個問題,想布線好看的話就只能反復嘗試找到最優(yōu)順序再理線。小主機相對更講究布線,那么自然在裝機順序上會更為講究,這里就把作者的裝機理線過程給大家展示一下吧。摘掉蓋板后可以看到機箱的設計十分簡單,左側(cè)為主板位,右側(cè)是ATX電源位。相對緊湊的結(jié)構(gòu)可以看出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安裝難度的,不按正確的順序安裝的后果就是返工返工再返工。
安裝時需將上板取下,否則無法安裝電源。將后部的這兩個螺絲用螺絲刀取下,后拉上板即可取下。
在安裝電源之前先把對應模組線安裝到位,注意先調(diào)整好模組線的方向再擰上螺絲,畢竟走背線轉(zhuǎn)好幾個圈你側(cè)蓋就蓋不上了。畢竟電源都是防呆口,不過防呆不防傻,切記不要大力出奇跡。
調(diào)整好模組線位置方向后,先把機箱的三孔電源線插入到位再將電源的螺絲擰上。畢竟豎向孔位的電源是真不好找,這樣倒是也能裝上,一定程度上還保證了接口的穩(wěn)定性。
把后側(cè)的風扇卸掉,然后把主板擺上去確認走線位置。這款主板的24Pin供電在上部,所以就選擇從上面拉過去,如果主板供電是在中部的話就得從側(cè)面拉了。
如果是模組電源的話還好,24Pin供電線是扁的可以穿過去。非模組或者半模組就只能繞一大圈了,當然非定制線說到底也是半斤八兩,在對應長度上也還是十分難看。看見這么亂的線還是當作無事發(fā)生吧。當然要千萬要注意如果你是用了這個2.5的硬盤位,一定要注意擺放方向,要不然沒辦法使用了。
正面走線也是慘不忍睹,不過一不用放顯卡,二還可以把對應的模組線往后拉拉往上拉拉再固定,畢竟眼不見為凈。這也是非定制線走線的一個思路,盲目追求哪哪都到位是不現(xiàn)實的。
蓋上機箱這塊板子不還是美滋滋,啥都看不見了,是不是顯得很整齊了?當然如果要是換上水冷的話走線肯定更復雜更麻煩了。
這樣看看還不錯,當然畢竟是幫我弟弟攢的,過兩天還得寄走。下一臺準備攢A300了,雖然也是幫哥們配的,弄完還得寄走。對華擎A300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點個關注。
CPU-Z下可以看到確實是IVB的i5 3470,不過跟9900K一比,哈哈哈哈太難看了。不過廉頗老矣尚能飯,四核四線要啥自行車。
當然象棋的數(shù)據(jù)看起來是有點慘啊,還是一句話,夠用就行。畢竟等于只花了一根內(nèi)存錢,其他都是我之前剩的。
硬盤就有點慘了,不過按個人觀點,最影響體驗的是4K的性能,只要能保持在20MB/s以上就足夠用了。更何況這個硬盤還是撿剩,這不就齊了么。
內(nèi)存這也就是個正常數(shù)據(jù),1333的也懶得去超了。理論上也就超到1600嘛,與其平添不穩(wěn)定性還不如全按默認跑,夠畫圖就行了還免得我弟弟想著玩游戲了,這電腦帶不動游戲哈哈哈。
優(yōu)點:
不足:
裝過的機器確實不少,不過也沒怎么發(fā)帖記錄過。主要是因為自己邊裝機邊拍照太不方便了,絕對不是因為我太懶了懶得拍,就算拍了也懶得修,修了也懶得寫。
這篇文章篇幅雖短,大家可以把此帖當作一個設備/方法推薦貼備用,若有更好選擇也請大家在評論區(qū)指出。寫作著實不易,歡迎大家點贊,收藏,評論,打賞砸暈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