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硬盤盒=移動硬盤,這件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很多人都是用舊電腦中拆下的硬盤這么玩,可以省不少錢,如今硬盤已經全面進化到SSD,體積也縮小了不少,優(yōu)勢就是抗摔、速度快,很多人也都將SSD作為存儲的首選了,不過移動SSD成品,大品牌就那么兩個,而且容量都是500G起步的,體積仍然還是保持的2.5英寸SATA硬盤的體積,所以自己組裝的優(yōu)勢再一次被凸顯了出來,可以根據(jù)自身預算來選擇容量較小的,比如128G、256G等等,并且品牌的選擇上就可以很多了,能夠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比如一些有10年保修的,或者是MLC顆粒的,等等。提到硬盤盒,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ORICO了,之前他們家透明那個不要太火,最近又出了一款SATA/NVMe雙協(xié)議硬盤盒,感覺比較有興趣,弄了一個回來玩玩。
這枚M.2硬盤盒為雙協(xié)議設計,即同時支持SATA協(xié)議和NVMe協(xié)議的M.2硬盤。
盒子外觀棱角分明,全合金材質,呈槍灰色,觸感純粹、冰冷,表面的橫條紋路有利于散熱。
背面板依靠一枚六角螺絲固定(包裝內提供了一把小螺絲刀),整體采用的不是易拆設計,相比一些易拆設計的盒子來說,牢固性和可靠性明顯要高出很多,畢竟絕大多數(shù)人使用移動硬盤,幾乎是從來不會拆卸、更換內部硬盤的。
USB Type-C接口,支持USB 3.1 Gen2,理論傳輸速度為10Gbps。
搭配硬盤盒的M.2為ORICO同品牌的迅龍N300和V500,前者是SATA協(xié)議,后者是NVMe協(xié)議,兩者都是2280的規(guī)格,當然了,這枚硬盤盒也是支持多種規(guī)格的M.2硬盤,比如2230、2242、2260,我這里只不過用最常見的2280作為演示。
安裝過程無壓力,即使是沒有接觸過這類產品的用戶應該也可以上手。
固態(tài)硬盤在高壓力的工作下,主控和閃存顆粒都是會存在發(fā)熱的,我們用附件中給的導熱硅膠覆蓋上即可,讓熱量更的傳導至硬盤盒的金屬外殼。
整體的體積還是比較小的,形似一枚口香糖。
USB-C口的普及度目前已經相當高了,手機就不用說了,現(xiàn)在包括臺式機也都上了,輕薄本、游戲本這些更是不在話下。
先來測試一下配合ORICO N300 SATA協(xié)議的硬盤,CrystalDiskMark的常規(guī)跑分如上圖所示,為SATA固態(tài)的主流水準。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跑分截圖,響應速度和IOPS也都屬于主流水準。
日??截悢?shù)據(jù)的測試,如上圖所示,從電腦往移動硬盤中拷貝一個5GB的文件,寫入速度大概穩(wěn)定在300MB/s左右,大概十七八秒就完成了傳輸,然后將這個文件從移動硬盤拷回電腦,讀取速度穩(wěn)定在393MB/s左右,大概十二三秒就完成了傳輸。
接下來再換成V500這枚NVMe的固態(tài)來測試一下,這枚硬盤盒的速率是10Gbps,算上實際的損耗和電腦的瓶頸,CrystalDiskMark成績如上圖。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跑分截圖,響應速度和IOPS也都屬于主流水準。
換上NVMe硬盤之后,還是進行相同的5GB文件測試,這次速度就快了很多,當前前提你用的是C2C接口,并且你的電腦C扣也要支持USB 3.1 Gen2的版本。寫入花了13秒,讀取的話三秒多,截圖的功夫就好了。溫度方面,發(fā)熱肯定是有的,不過盒子本身是合金材質,還有柵格狀散熱片,完成任務后,被動狀態(tài)下也可以很快降溫。
手機的OTG,這個功能也是一直都有的,當然硬盤也是可以直連手機的,方便備份一下數(shù)據(jù)之類的。
可能速度受限于手機本身的支持,在我這臺K20 Pro上讀寫的速度都在30MB/s左右,可能有些旗艦安卓機應該會更快一些,有知道的小伙伴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體驗總結:
現(xiàn)在是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很多人都喜歡說云,不過便攜式存儲所具備的優(yōu)勢,目前仍然無法被云所替代,比如資料的安全性,再一個就是速度方面,沒有會員就甭想了,有會員也無法達到一秒幾百MB的速度。對于我們日常備份數(shù)據(jù)來說,當然也不能把資料寄托在單一的介質上面,有的人用硬盤從來沒壞過,有的人則是運氣比較倒霉,那么重要的數(shù)據(jù),有條件的話,多備份幾塊硬盤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