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RGB主機大行其道,不過還是有些機友對RGB并不感冒,這次就給大家?guī)硪粋€無光主機方案。個人覺得無光主機要做的比較有特色,關(guān)鍵點在于精致,所以這次選擇ITX的主機方案。
做了視頻,請大家欣賞
視頻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K4y177dE?zw
▼ITX主機外觀展示
▼內(nèi)部硬件展示
主機配置如下
CPU:AMD 銳龍5 3600 處理器
主板:華擎 A520M-ITX/ac
內(nèi)存:金士頓駭客神條Predator系列 DDR4 3333 8Gx2
SSD:WD Blue SN550 NVMESSD 1TB
HDD:HGST 10TB NAS硬盤。
顯卡:影馳 RTX 2070 MINI
機箱:IQUNIX ZX-1 ITX
電源:EVGA額定550W GM
散熱:ID COOLING IS47K
風扇:BEQUITE PURE WINGS 2(12cm)
CPU&主板&SSD
CPU方面選擇性價比較高的R5 3600,畢竟5600X的首發(fā)價格太貴了!A520與B550的主要區(qū)別是只提供PCIe 3.0通道,不支持雙顯卡和CPU超頻功能。雖然不支持PCIe4.0有些不爽,但價格相比B550確實便宜了一些,和400系列相比在后續(xù)的CPU支持上有些有優(yōu)勢?,F(xiàn)在A520的ITX主板只有華擎和技嘉的兩款,最終選擇華擎的A520M-ITX/ac。
▼主板的CPU供電為8pin接口;只有一個M.2接口,自帶散熱片,只支持常規(guī)的2280 M.2 SSD,速度支持為PCIe Gen3 x4,支持SATA3和PCIE協(xié)議的SSD;主板雖然沒RGB燈,不過3pin5V和4pin12V 接針都有,可以擴展其它RGB設(shè)備,當然這臺主機并不需要。
▼兩個DDR4 DIMM插槽,最大支持64GB的容量,最高支持到DDR4 4733+ (OC),并不弱于B550或者X570主板,另外提供了4個SATA接口。
▼ IO部分:USB部分包括4個USB 3.2 Gen 1,1個Type-C和3個Type-A、2個 USB 2.0,但沒有USB 3.2 Gen 2;視頻部分包括1個DisplayPort 1.4,和1個HDMI 2.1;一個千兆以太網(wǎng)LAN端口,雙頻無線模塊,型號為AC 3168,性能不算太強;音頻有3個3.5mm的接口;另外也保留了PS2 接口。
▼8顆60A的電感,而且每相搭配50A的Dr.MOS,核心部分為3相倍相到6相,對于一款入門級的500系列主板還算不錯的。
▼SSD為WD Blue SN550 NVMESSD 1TB。▼拆掉M.2散熱片,下面還有一塊散熱片是芯片組的散熱。
內(nèi)存
▼HyperX的Predator系列,是Fury/Savage/Predator 三大系列定位最高的產(chǎn)品。頻率DDR4-3333MHz(購買鏈接是3200的),時序為CL16(16-18-18-38),工作電壓1.35V。由于是全無光的主機,所以選擇了沒有RGB的版本。
▼馬甲采用了多層式的復雜設(shè)計,中間的HyperX采用屬壓紋的處理,質(zhì)感不錯。而且也要比FURY系列的馬甲厚實了很多,提供了更好的散熱保障。
▼內(nèi)存頂部也有HyperX品牌標識。
▼馬甲的高度為42.2mm,并不算太高,對風冷散熱器的安裝兼容性還算可以的。
▼單條容量8GB,組成16GB的雙通道套裝。
散熱器
▼由于機箱的限制只能選擇下壓式的散熱器,具體型號為ID COOLING IS47K,采用下壓式緊湊超薄結(jié)構(gòu),三維尺寸為120×110×47mm,重量為500g。兼容性方面,支持Intel LGA1200/1150/1151/1155/1156和AMD AM4,注意AM4以前的老平臺不在支持范圍內(nèi)。另外包裝上還標注了解熱TDP能力為130w。
▼打開包裝,配件是在上層的珍珠棉內(nèi)。兩套扣具都是全金屬材質(zhì),也送了導熱硅脂。
▼散熱本體的做工不錯,挺精致。
▼兩側(cè)鰭片有做扣fin及折fin處理,加固鰭片組的同時能夠起到避免側(cè)邊漏風的作用,熱管與鰭片的連接采用了回流焊工藝。
▼IS-47K特殊的地方是風扇是夾在底座和鰭片中間,風扇朝上吹鰭片,不是傳統(tǒng)的下吹。為了控制高度和兼容性配備了9cm超薄小風扇,風扇并沒有全部包住鰭片,看過有評測如果換成12cm風扇,散熱效果會有不小的提升。
▼鍍鎳的6根6mm熱管與純銅鍍鎳底座通過回流焊結(jié)合在一起,并且底座也做了鏡面處理。
▼風扇通過4個螺絲固定,可以取下,其具體參數(shù)為15mm厚、92mm直徑風扇,支持PWM溫控,轉(zhuǎn)速600-2500RPM(PWM),最高風量44.3CFM,風扇風壓2.2mmH2O,風噪維持在14.0-33.0dB(A)之間,供電規(guī)格為0.16A,1.92W。
▼IS-47K的熱管為一個方向,所以一定要主要注意安裝方向(熱管方向朝下,換熱效率最低),由于采用是A4結(jié)構(gòu)的機箱,主板為倒置安裝,所以熱管方向是朝向PCIE卡槽的。這種安裝方式擋住了部分芯片組和SSD散熱片,如果主板芯片組的散熱片過高,肯定是無法以此方向來安裝IS-47K。
▼另外熱管頂部并沒有露出,而是采用一個表面金屬磨砂工藝并做了上色處理的頂片
▼這樣安裝不會和內(nèi)存有接觸,所以可以安裝高馬甲;另一側(cè)為主板IO裝甲做了避讓處理。但如果轉(zhuǎn)個180度安裝,就只能安裝矮內(nèi)存了(看包裝上示意圖這里的高度為36.5mm),而且散熱器頂部會超出主板一部分,機箱可能會不兼容。所以IS-47K適合那些倒置安裝主板的機箱,比如A4結(jié)構(gòu)。
▼CPU,主板,內(nèi)存,散熱器安裝完成后,就該裝入機箱了。
機箱&電源&HDD
▼熟知iQunix還是從它的鍵盤開始,很喜歡鋁廠的風格,這款iQunix ZX-1眾籌版機箱發(fā)貨確實慢了點,再加上自己的拖延癥,現(xiàn)在才裝好了主機。
▼iQunix ZX-1有黑銀兩種顏色,并且還有風冷版(9.2L),水冷版(10.6L)兩種選擇。水冷版頂部高33mm,可以安裝一個240的冷排,當然價格也要貴一些,小熊選擇了低調(diào)的風冷版。
▼機箱前后雙曲面,一體成型外殼,表面經(jīng)過鋁合金CNC噴砂氧化工藝處理,整體給人很精致的感覺,風冷版機箱尺寸為330X149X217mm,典型的A4結(jié)構(gòu)。
▼側(cè)板也不是完全平面的,在邊緣區(qū)域有一點曲面坡度,很好的配合了整個機箱外殼的曲線,側(cè)板采用磁吸式的閉合方式,有六個磁鐵。
▼機箱內(nèi)部兩側(cè),可以看到由于曲面設(shè)計,機箱內(nèi)部空間和安裝便利性都有所犧牲。
▼兼容性方面:CPU散熱器限制高度為70mm;顯卡的限制則是三維的:305mm(長)X45mm(寬)X140mm(高),如果是3卡槽顯卡可就安裝不了!
▼頂部有一個架子可以安裝2個常規(guī)厚度的12cm風扇,底部基本上安裝不了風扇。
▼機箱IO部分的USB為2個typeA和一個tpyeC,但tpyeC是通過轉(zhuǎn)接得到,并不是使用原生的插針。
▼將平臺安裝到機箱內(nèi),可以看到在A4結(jié)構(gòu)機箱內(nèi)is-47k的熱管方向全部朝上,同時由于風扇從鰭片內(nèi)朝外吹,也就沒有了風切聲。
▼另一側(cè)安裝一塊祖?zhèn)鞯?.5寸10T機械硬盤,要說明是iQunix ZX-1并不支持3.5寸硬盤的安裝,最多只能安裝2塊2.5寸的硬盤。小熊完全是硬上,所以是一種不完美的安裝方式,3.5寸硬盤使用了2.5寸硬盤的安裝孔位,所以只能做到2顆螺絲固定。
▼電源使用SFX的EVGA的550W GM電源,iQunix ZX-1也支持SFX-L電源,當然選擇SFX-L的空間會更加局促。
▼正常的安裝方式應(yīng)該是取下電源架安裝電源后,再安裝到機箱內(nèi)。但由于3.5寸硬盤會擋住電源架的部分固定螺絲,所以只能將電源直接安裝在已經(jīng)在機箱內(nèi)的電源架上
▼不想拆上面風扇架的話,只能通過露出的孔位給電源上3個固定螺絲了。
顯卡
▼顯卡是最后安裝的,由于在顯卡側(cè)安裝了3.5寸硬盤,所以顯卡安裝的長度受限,選擇一款mini顯卡:影馳RTX 2070 mini,長度只有17.5cm。
▼影馳RTX 2070 mini三圍是175x111x38 mm,可以輕松放進大部分ITX機箱,同時配備2個80mm風扇,還是能保障了顯卡的散熱性能,同時支持智能啟停技術(shù),也能緩解部分噪音的影響。顯卡外殼和影馳自家的RTX20金屬大師系列差不多,藍色一體成型的金屬導風罩,上面有白色的條紋做為裝飾。
▼側(cè)面有GEFORCE RTX LOGO,但并無RGB設(shè)計,供電接口為8pin。
▼這一側(cè)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有3根熱管,可惜沒有鍍鎳。
▼顯卡前端金屬罩并沒有完全封死,留有出風口。
▼雖然是一款mini版顯卡,全金屬背板也是不缺的,上還有一些開孔設(shè)計來輔助散熱。PCB部分其實還要更短一些,背板在前端有個向下的階梯設(shè)計。
▼IO部分包括1個DVI-D,1個HDMI與1個DP,比較常規(guī)。
▼長度上絕對沒有問題,顯卡通過延長線與主板連接。
▼PCIE擋板的固定要花點力氣,顯卡固定部件分成2塊,先裝好下部。
▼然后裝上部,最后通過一個螺絲固定,這也是機箱外面唯一可以看到一顆螺絲。
▼主機就裝好了,主板電源側(cè)
▼顯卡側(cè)
▼側(cè)板磁吸上去簡單,再要拆開得使用附件中的內(nèi)6角扳手,注意不要丟了這個小配件!
▼另外開關(guān)按鍵使用的是觸摸式,蠻高級的感覺。
CPU性能
▼R5 3600采用7nm工藝,6核12線程設(shè)計,L3緩存32MB,基礎(chǔ)頻率3.6GHz,最大睿頻4.2GHz,TDP設(shè)計僅65W。A520主板不支持超頻,而且這張A520M-ITX的BIOS現(xiàn)在也還沒有PBO的功能(也許以后會有,畢竟華擎的A320都有),所以只能做默認狀態(tài)下的常規(guī)跑分,基本3600已經(jīng)是intel8代和9代i7的水平了,并且小超現(xiàn)在非K的10代i5。
內(nèi)存性能
▼先測試了下Predator DDR4 3333的雙通道跑分,然后又在單通道條件下嘗試內(nèi)存的超頻,不改時序直接可以拉到3600MHz使用還畢竟驚喜的。當然沒有做memtest(RunMemtestPro)測試,不能保證其穩(wěn)定性。以后有時間小熊再慢慢調(diào)節(jié)雙通道內(nèi)存,找到頻率、時序和電壓最優(yōu)的參數(shù)。
顯卡性能
▼RTX 2070 Mini的基礎(chǔ)頻率1410MHz,加速頻率1620MHz,是公版頻率中較低的那組參數(shù)(2070的公版頻率有高低2組)。3Dmark測試時,顯卡的最高頻率可以到達1905Mhz;實際游戲中測試到的頻率在1770~1875MHz左右,大概有100MHz左右的浮動。
▼DX11的孤島驚魂:新曙光的BenchMark測試中,最高畫質(zhì)在1080p和2k分辨率均已到達80fps以上。
▼全面戰(zhàn)爭:三國,極高畫質(zhì)下1080p可以到達76fps,2k分辨率為50ps。畢竟不是FPS游戲,幀數(shù)稍低點也可以接受。
▼RTX系列顯卡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支持光線追蹤”技術(shù),能夠做到物理上精確的陰影、反射和折射以及全局光照,在虛擬的游戲場景下,讓游戲中的物體更加具有真實感。當然開啟光追特效的代價也是不小,古墓麗影:暗影在2k分辨率&最高預設(shè)下,光追開到高(3檔的中檔位),幀數(shù)從74fps降到了46fps,打開DLSS,可以恢復到52fps,達到基本流程的水平。
▼地鐵離去作為硬件殺手顯然是無法開到最高畫質(zhì)的,預設(shè)調(diào)至high(中檔),2k分辨率的benchmark可以達到接近60fps的成績。嘗試一下光追特效,設(shè)置為High(中檔),幀數(shù)下降到了40fps,打開DLSS即可恢復到47fps。
小結(jié):RTX2070和2060的定位基本就是2k分辨率的入門顯卡,當然這張RTX 2070 Mini受散熱規(guī)模和頻率所限,比主流的2070稍弱了一點點。另外如果使用帶魚屏,即分辨率從2560X1440變到3440X1440幀數(shù)會下降大約2成。
溫度和功耗
CPU滿載(室溫~20℃)
▼FPU單烤10分鐘,默認狀態(tài)下,CPU溫度不到60℃,但CPU二極管溫度較高達到了92℃,兩者差距蠻大的。可能和積熱問題有關(guān),此時全核降到3.9GHz左右。當然日常和游戲極少用到AVX,所以IS-47K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如果是以AXV為主的3D渲染的應(yīng)用,看FPU的情況也就是降了~100MHz的頻率,影響也不算很大。
GPU滿載(室溫~20℃)
▼使用furmark讓顯卡達到滿載,滿載78℃,頻率為1380MHz,畢竟顯卡受散熱規(guī)模所限,滿載溫度還是比較高。另外也看到這款顯卡在175W做鎖定,超頻軟件只能降低而不能拉高TDP,mini的東東還是要稍稍犧牲一部分性能的。
雖然5000系列馬上就要發(fā)布,但新產(chǎn)品價格比較高,一個時期內(nèi)3600仍然是一顆性價比很高的CPU。
A520M-ITX/ac主板和華擎自家的B550非常相似,但只是由于芯片組的限制不能超頻也沒了對PICE 4.0的支持,A520的主要優(yōu)勢是對AMD后續(xù)CPU的支持,現(xiàn)在主要的競爭對手反而是自家的400系列主板,如果未來不打算換CPU,400系列在價格上會有些優(yōu)勢。
Predator系列內(nèi)存的散熱馬甲還算很厚實的,在這種小機箱內(nèi)使用更加放心,同時超頻性能也非常不錯。
影馳RTX2070MINI保持了尺寸的嬌小和性能的穩(wěn)定,對于超小型的ITX機箱來說是個很完美的搭配,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太好買到。
IS47K安裝方向和風扇吹風方向都比較特殊,注定是一款小眾的散熱器,但對于側(cè)板有散熱孔的A4機箱來說倒是絕配。散熱器做工非常精美,不過噪聲還是有一點的,如果對噪音比較敏感,可以自行更換相同尺寸的貓扇。
IQUNIX ZX-1 ITX機箱采用一體成型的外殼設(shè)計,制作難度和成本會比較高,所以定價價格有些小貴,如果對這種渾然一體的機箱設(shè)計并不是非常在意,確實有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另外也希望這次強裝3.5寸硬盤能給廠商一些啟發(fā),空間肯定是夠的,只要合理設(shè)計下固定孔位,多一種安裝方案不好嗎?
參考購買鏈接:
上一篇
Mesh組網(wǎng)實戰(zhàn)+信號測試+吞吐量測試,領(lǐng)勢MX4200評測:9根天線+跨平臺跨協(xié)議組網(wǎng)
下一篇
手感很好!黑爵AK533巧克力鍵盤,zomo個性鍵帽上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