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裝機貌似也進入了高峰期啊,我這邊剛裝好自己的電腦,那邊陸續(xù)又有哥們讓我?guī)兔ρb機,既有網(wǎng)文作者哥們,也有現(xiàn)實中認識的同學,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同學的裝機體驗。其實這位還是熟人,就是之前我給他鼓弄電競椅和路由器的那哥們。他裝機的要求主要是三點,顏值要高,白色主機,要把30系顯卡突顯出來……
首先是機箱,我毫不猶豫地給他推薦了鑫谷的新品開元T1白色全塔機箱。
這款鑫谷(Segotep)開元T1白色款是全塔大機箱,采用ATX3.0結構,支持360水冷位,E-ATX主板位,硬盤位巨多,前面板自帶TypeC傳輸口,顯卡垂直安裝,解決了顯卡容易彎折的問題,也使得各種硬件都不再怕水冷漏液。通暢的風道也讓機箱散熱效果顯著提升。
機箱外包裝上也刻意突顯了ATX3.0。
機箱周圍不止有泡沫保護,還十分難得地提供了布套。去掉布套以后才看到機箱的全貌,由于采用了ATX3.0結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側透機箱那種左側鋼化玻璃的設置,這款鑫谷開元T1機箱是右側側透。
這款全塔機箱給我的第一感覺肯定是大,比我裝過的兩個中塔機箱都要高出一截,用料肯定也很扎實,因為拿出來的時候真的是不輕啊……
鋼化玻璃是通過荷葉固定在上面,前側磁吸式開合,可以接近270度打開。當然這塊鋼化玻璃也是可以很輕松地取下的,輕輕向上抬起就可以了。玻璃前側有個布系方便拽開,平時固定的很結實,就算玻璃翻轉到下面也不會自己打開。
從這邊看內部,能看到側板上已經固定好了9個金燦燦的螺柱,應該是按照正常尺寸的主板來設置的,周圍還有很多的空間,完全可以安裝下E-ATX主板,這也是我推薦這款機箱的一個原因,更大的空間在安裝的時候更方便一些,省的我這種大手找不到塞線材的空檔。
同時能看到頂部那一排開拆卸復用的PCI-E槽口,是方便吊裝顯卡等設備的,只是第一次見到頂置的還有點不習慣呢。
其實我感覺在電源倉上部添加幾把風扇形成一個從下到上的氣流也是可以的,這里也是大面積的散熱孔。前側的黑色塑料蓋板是限制電源線的,安裝時可以去掉。
前面板是整體的防塵網(wǎng)造型,透光透風,當然也是可以拆下的,能看到這里是兩層防塵網(wǎng)的設計,內層是磁吸式的,再朝里,那一圈白色的則是安裝風扇的框架。
看前面防塵網(wǎng)這突出的樣子就知道了,這個風扇架是可以翻轉過來向外突出的,從而留出更多的空間方便內部安裝另一個水冷。前側這個風扇架支持安裝3個12cm直徑風扇或者3把14cm直徑風扇。
略為遺憾的是這款機箱自身并不標配風扇,需要自己另行選購,這個放到后邊再單獨說。
拆下另一側的鋼板能看到背部走線空間非常的寬裕,對我這種古法理線技術臻至大成的人十分的友好。前后都自帶了魔術扎帶,側面有2個2.5寸硬盤位和2個3.5寸硬盤位,下面還有一個硬盤籠,就算這樣還不夠用,硬盤籠這里還支持疊加。
機箱自帶的鏈接前面板的線材都用了這種帶屏蔽的扁平線材,方便理線還不打結。
因為這個機箱采用的是豎裝的形式,主板的I/O面板也不像普通機箱那樣是放在機箱后側的,而是放在機箱頂部,相應的網(wǎng)線,DP線,鼠標鍵盤的線子等都要插到上面去,所以這款機箱也很貼心的在后側預留了兩個魔術扎帶,以及一個硅膠的進出口,方便整理線材。
機箱后側同樣預留了3個風扇位,用來安裝360水冷也是沒有問題的。后期線材加上以后也不用費心地整理了。
機箱底部除了四個碩大的防滑撐腳,就是一個黑色的抽拉式的防塵網(wǎng),里面是大面積的散熱孔,方便電源和硬盤散熱。
機箱頂部同樣是一個磁吸的塑料防塵蓋,前側則是電源鍵,重啟鍵,2個USB3.0接口,2個USB2.0接口,1個Type-C接口以及耳機和麥克風接口,配置可以說非常齊全了。
電源鍵通電以后會亮起藍光,算是有個狀態(tài)指示的作用,同時機箱配件中有一小袋防塵塞,可以把這些接口都蓋上,細節(jié)方面是足夠用心周到的。
掀開防塵網(wǎng)就能看到上部空間了,布局其實和傳統(tǒng)機箱的后側比較接近,只是風扇位沒有這么突出。
后期安裝好以后是這個樣子的,走線也在上面,防塵蓋蓋上以后就看不到這些亂糟糟的線子了,考慮的確實很周祥。
機箱的介紹差不多就到這了,后邊給大家看看其他的配置。
由于哥們的其他配件還沒到齊,比如說如今已經有點下不去手的30系顯卡,比如日漸漲價的固態(tài)硬盤和內存條,都讓哥們糾結去吧,我也懶得拆我剛裝好的新電腦,就把我的老電腦里面的配置轉過來先看看效果了。
感興趣的歡迎移步我的兩個裝機貼看一下。
大部分用到的都是這張表里的配置,我就不再單獨介紹了,大家去我之前的帖子里看吧。下面主要說一下不一樣的部分。
這款喬思伯(JONSBO)MX400 塔式風冷CPU散熱器支持多平臺,配備一個140mm風扇,有智能溫控功能,當然5V ARGB燈效神光同步也是少不了的。
哥們的新電腦計劃要用的配置其實和我的新電腦差不多,CPU也是選擇10600KF,用這款風冷完全可以壓得住了,還有著不錯的燈效,另外也徹底杜絕了水冷可能會存在的漏液的風險。
除了風冷主體和風扇,自然少不了多平臺適用的全金屬扣具,還貼心的贈送了一小管散熱凝脂。
這款風冷的高度和普通12cm單塔風冷是一樣的,兼容性更好,更加不容易和其他配件沖突,能夠適配更多機箱,同時138*55mm的46片鰭片也保證了更大的散熱面積。
同時通過全金屬扣具固定了一個14cm的靜音ARGB風扇,轉速在PWM 400-1400RPM,在保證充足風量的同時相對更加靜音。
采用四熱管直觸工藝,可以使熱量更快地傳遞到鰭片,同時采用穿FIN+折FIN使熱管與鰭片結合更加緊密,熱量傳導更加順暢。在相對更小體積下,保證更好的散熱效率。
上機實際感受看,噪音確實不大。
這款顯卡支架其實是為我自個準備,因為我的機箱還是傳統(tǒng)的顯卡橫置結構,3060ti顯卡的散熱部分可以的,重量也夠可以的,雖然七彩虹的主板上顯卡插槽自帶不銹鋼護甲,可主板扛得住,我擔心顯卡的接口扛不住啊,老這么別在上面,難免會有損傷,還是來個支架給它撐起來比較放心。
當然,我不否認,我還是奔著支架上的ARGB幻彩燈去的,畢竟整機都是這個風格,不妨更加極致一些。顏值才是第一要素,所以選了這款喬思伯(JONSBO)的 VC-4 顯卡支撐架也就不奇怪了,除了支持主板神光同步的ARGB燈光以外,它采用的是鋁鎂合金材質一體成型,表面噴砂及陽極氧化處理,本身顏值也是不低,可任意調節(jié)高度當然也是必須的。
接口自然還是12V 3針的ARGB接口,具體效果也是放到后邊上機一起展示吧。這里之所以拿出來除了順帶上機體驗下,也是為了給風冷提供一點支撐,雖然其實并沒有這個必要……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純粹就是為了燈光去的,順便可以遮掩一下亂糟糟的線材,進一步提升機箱的顏值。自帶ARGB效果,支持主板神光同步,讓整個機箱風格更加統(tǒng)一,色彩步調一致。就算主板沒有12V 3針的ARGB接口,也可以直接連到硬盤電源線上實現(xiàn)自動發(fā)光。
俗話說得好,“多這一點不多,少這一點卻又差很多!”,說的不就是這發(fā)光線嗎。
發(fā)光線自帶可調節(jié)的骨骼式背板,可以任意彎折,既能遮擋背后凌亂的線材,也能固定成一定的形狀,方便好用。
機箱前面板我選擇了這款鑫谷 BF-14的14cm的ARGB風扇,風壓大,噪音小,還能把整個前面板填滿,和機箱同品牌的有個一致性。
三把風扇全部裝入風扇架以后就是這個樣子了,占得滿滿的,這里我沒打算安裝水冷自然是用了內凹的方式來固定的風扇架。
至于機箱后側的風扇,我仍然選擇了一直在用的九州風神魔影CF120Plus這款ARGB機箱風扇
配件就簡單的介紹到這里,安裝的過程也略過不談了,給大家看下東西裝好的圖片,這時候還沒裝線呢,但這個效果也能看出機箱內部空間是有多么的巨大。
雖然我用的是B450M重炮手這款小板,但周圍留出的空間也太多了……作為對比,我之前用這款主板裝機時空間是這樣的……↓對我這種手殘黨來說,這巨大的空間可是給我的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少了許多因為手指太粗無法施展帶來的尷尬,尤其是安裝power sw這類的小插頭時。
那么下面就到了慣例的上機展示了,直接來個燈光全開的效果。
換個角度,再來個動圖看一下。
整機一次點亮沒有問題,接下來就是同樣作為慣例的,娛樂大師跑個分。
嗯,很顯然得分的主要來源還是3060ti顯卡……倒是AMD2600這個CPU的得分依然堅挺啊……
整機眼下的配置是這樣的。
最后為了測試一下機箱的散熱效果,我用甜甜圈簡單的烤了個機,實際上前面已經烤機半小時以上了,只是忘了截圖了……所以簡單的重新弄了下。
是不是看不清……來個局部截圖,在2k分辨率下,F(xiàn)PS值平均在157的樣子,溫度最低35攝氏度,最高也就是70度,整個機箱的散熱效果還是很讓人滿意的。
總的來說選擇這款鑫谷(Segotep)開元T1白色全塔大機箱算是選對了,巨大的空間給了我很多操作的便利性,選擇配件時也變得異常的從容,豎裝顯卡更是特別的友好,免去了顯卡彎曲的擔憂,也不用再擔心水冷散熱器可能面臨的漏液風險,同時前進后出的風道也確實有著很不錯的散熱效果,用料做工都很扎實,細節(jié)處也足夠周到。
美中不足的是與此相對的這款機箱的分量著實不輕,尤其是全都裝完以后,我單手都差點沒搬起來,為了別出糗,我還是兩手一起才搬動的。另外側透的鋼化玻璃在右側,對機箱的擺放和桌面的調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哦了,最后慣例求一波支持,點贊,收藏,打賞通通都可以有!
用頭腦戰(zhàn)斗,用心靈思考,我是愛健身,愛數(shù)碼,也愛動作電影的吃貨——手撕鱸魚,愛你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