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是一根香腸不能解決的,如果不行,那就一斤!
說上次我聊到了肉食,把中華老字號肉食數(shù)了數(shù),就算不夠全面,但朋友們的反應也很強烈,完美地展現(xiàn)出肉食動物的樂觀和激情,智慧和豁達。我也特開心,偶爾去回味一下,看到自己流口水,然后看看大家極其精彩的評論,收獲滿滿。
今天又饞了,決定開個新題,還是肉,單說肉食中最誘人,最可口,連素食愛好者都逃不過的無上美味、經典肉食——香腸。
似乎有點寬泛啊,如果非要加一個定語的話,我會說中式香腸,因為我沒吃遍全國不敢以偏概全,所以這里提到的多為南方地區(qū)的口味。
白話中式香腸
說到一種美食,我們不能滿足于當個吃貨,吃得稀里糊涂,要學老饕,搞清楚這味道的來龍去脈,萬事由來。
話說香腸,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保存食物的方式,將動物的肉處理成塊狀或者條狀,灌入動物腸衣制成長圓柱體管狀食品。至于最終發(fā)展成美味,也許是祖先沒有料到的。香腸在全世界各地的普遍存在,足以證明人類對吃的態(tài)度在這種傳統(tǒng)又原始的食物上達到了空前的統(tǒng)一。
據說香腸最早出現(xiàn)在歐洲,外國的香腸一般都是采用鮮肉加入香辛料等調味腌制之后灌腸,真空冷凍保存。中式香腸也基本都是以肉類為原料,但配方和工藝與眾不同。中國的香腸歷史很長,晚于西方,據考證至少也有1500 年以上,始見北魏《齊民要術》的“灌腸法”,流傳至今。
與外國香腸比較,中式香腸的腌制更加講究而富于變化,有時一山之隔就會風味迥異,后期加工也更具想象力,例如熏制可以讓香腸具有煙熏的獨特風味,生煙物質的選取、質地、時間長短,乃至不同比例,能賦予香腸完全不同的味道。
例如風干工藝,完全利用風、空氣和陽光,你也可以說這是“道”,用天人合一的方式把味道注入香腸。
所以中式香腸雖然與外國香腸算是同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不一樣的味道,不一樣的內涵。
如何挑選香腸
什么樣的香腸為上品?
干爽的香腸是上品,香腸曬干回收率約為65%,干香腸的瘦肉捏著比較硬,腸衣上面會收縮起皺紋。一般來說凡未收縮、無皺紋、捏起來軟綿綿的香腸談不上優(yōu)秀,不宜貯存過久,否則易發(fā)霉。
ps:霉變的香腸容易被毒力較強的肉毒桿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肥瘦分明是上品,能清楚看到肥瘦間隔肯定是刀切,食味最佳,肥瘦不分的多半是用機器將肉攪爛制成的,食味較差。
腸衣越薄越好。薄的腸衣蒸熟后香腸較脆,否則蒸熟后會"韌“,嚼著很費力。
肉色自然為上品,如果過于透明,可能腌制時白硝加入過多;如果暗淡不油潤,可能是肉質不新鮮;過于紅潤,可能是經過染色,亞硝酸鈉過多。
最后,終極大招莫過于親口嘗一嘗,優(yōu)質香腸通常味香可口,軟硬合適,沒有令人惡心的油脂味。
中式香腸國家地理
中國各地都有制作香腸的傳統(tǒng),在南方很常見,兩廣、江浙、云貴、川渝等地每到年節(jié)很多人家還保留著做香腸的習慣,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廣式、川味、湖南香腸等。
因為南方潮濕,為了在短時間內降低香腸的水分,多采用煙熏烘烤的方式。而北方因為干燥,風干工藝更為常見,煙熏為輔助。進入工業(yè)化生產之后,南北香腸的制作工藝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到底味道已經消失,還是在變革中傳承?
天南地北中式香腸的國家地理,一起尋找這種奇妙的味道。
湘味
湖南人愛吃香腸,省內各地大城小鎮(zhèn)都有,以湘西出產為上品。潮濕而偏僻的湘西,香腸和臘肉是儲存肉類的最佳選擇。
這里的香腸腌制很講究,胡椒、花椒、辣椒是常見的元素,還有的會放橘皮增添風味。熏制看似隨意實則講究,花生瓜子在內的各種堅果殼,稻草桿橘子皮都是熏制的好材料,經過幾天的煙火熏烤后就吊掛在灶邊,接受日常做飯的煙熏火燎,直到黢黑一塊。
就地過年,你也許回不了湖南,又或者想嘗嘗早已種草的湖南香腸,試試在超市或者上網買點吧!
唐人神
唐人神是湖南本土知名的肉制品企業(yè),生產的香腸號稱湘味,重在咸鮮,沒有湘西香腸那么重煙熏,更偏長沙口味。
湖南愛吃香腸,但說到知名的品牌,唐人神或是頭一名。雖然各大電商平臺和微商都會售賣號稱手工制作的香腸,本地人一般少有興趣,除非是親人自制,或者常年光顧的菜市場攤位。
川味
川菜大名鼎鼎,走遍世界,而川味香腸更是四川美食里濃墨重彩的一筆。
川味重麻,所以花椒味道是最重要的味道標識。但川味絕不止于麻,而是一種符合味道,咸甜麻辣香鮮,花椒、辣椒、八角、豆蔻、茴香一應俱全。
川味香腸在腌肉時會加入辣椒粉和花椒粉,講究的是要加入炒熟的辣椒和花椒磨成的粉,這樣更香。香腸灌制后掛在干燥陰涼通風處自然風干而不是烘焙,一般風干半個月左右,期間也有因為潮濕需要迅速脫水而用柏樹枝熏制一兩天的做法,味道更加濃郁。
川味香腸在市場上或者電商平臺都很火爆,如果你想嘗嘗,可以試試下面的品牌。
眉州東坡麻辣香腸
眉州東坡是老字號的川菜品牌,出產的麻辣香腸在花椒、辣椒以及其他香料的配比腌制上尤為出色,一口咬下去,那種麻辣味道讓人久久回味。
桂花莊川味香腸
中華老字號的川味品牌,雖然已經經歷過非煙熏的改良,但調味還是比較道地。
楊大爺
雖然是川味,但楊大爺融合了年輕人喜歡的味道——甜味。雖然這樣做讓四川香腸吃起來竟然有點像廣式口味,但味道中蘊含輕微的麻和辣也是隱藏的味道基因,川味的典型。
一點都不能吃辣的朋友們,也可以嘗試一下。
蜀臘記麻辣香腸
這款香腸崛起于電商,算是很好的還原了川味香腸的麻與辣,但是它家的麻辣味比較重口,適合于本就能吃辣愛花椒的朋友。
肖三婆麻辣香腸
這是一款被吃貨們捧紅的品牌,主打傳統(tǒng)工藝,煙熏時間長的老手藝,干至5成以上才能夠出品。如果以麻辣來定義川味香腸的話,這款隱約間能吃到辣椒和花椒的細小顆粒,算正宗么?
黔味
黔州味其實和湘西、重慶味道很相似,喜麻辣偏咸,但因為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習慣,又衍生出不一樣的味道。而香腸作為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喜愛的古老食物,尤為突出 在少數(shù)民族很多的黔東南,香腸是最受喜歡的肉食之一。
黔五福
其實,湘西重慶湖北貴州有一部分山區(qū)是相連的,而香腸也正是在這些地方時代流傳,所以在我吃來,他們的味道確實相似,只是貴州味道中花椒的味道輕一些,沒有那么強烈。煙熏的習俗幾乎一致,都是因為潮濕,需要盡快烘干香腸水分。
粵味
廣式香腸,也叫廣式臘腸,最大的特點是口味偏甜,香氣濃郁,油脂豐厚。廣府人崇尚原味,所以臘腸也是不加熏制,又或者熏制時長較短。
廣式臘腸外觀紅潤明亮,口味鮮嫩,不單兩廣喜歡,現(xiàn)在全國都比較接受了。如果廣式香腸是國人心目中的經典香腸,那么廣式香腸中的上品又是誰呢?
皇上皇精選二八臘腸
這款的瘦肉和肥肉是2:8,廣州的朋友也經常會買來吃。
泰上王(泰和)切肉臘腸
來自“中國臘味食品名鎮(zhèn)”中山黃圃鎮(zhèn)的廣府味道。與普通廣式香腸比較,這款更瘦一點,軟硬恰當,咸淡適口,吃起來覺得肉質緊實,滿口回香!入口的甜味、肉香和酒香非常棒!
矮仔祥
矮仔祥是東莞臘腸的起源品牌,是本地人心中追捧的品牌。
浙味
中國的香腸出現(xiàn)比歐洲晚,最早大約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地區(qū),每到春節(jié)前人們殺豬宰羊,將肉切塊塞進豬腸中晾曬成干,以備春節(jié)和正月食用,這種在臘月制作的食物也就是最早的臘腸。如此說來,浙味香腸也算是中式香腸中的元老了。
浙味香腸用料講究,主要是以豬后腿肉、豬脊膘為原材料,一般按3:7或2:8比例切條而后切丁,之后以鹽提味、以酒去腥、以糖鎖鮮,進行簡單的調味處理。腌制后填充入腸衣中,經自然風干,酒香與肉香融合,肥瘦適合、咸甜恰好。相比火腿,香腸才是本地人家冬日美味。
萬隆香腸
中華老字號的肉食品牌,一直專注于杭味傳承。
金字
金字火腿名聲在外,香腸也加入了火腿肉,讓火腿的精髓在香腸上得到延續(xù)。
滇味
云南的宣威火腿名揚四海,就像金華火腿一樣,會做火腿也自然深諳其他的肉食工藝,比如香腸。云南人對于豬肉的處理,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肉感、調味和煙熏都力圖達到一種漂亮的平衡。
德和
肥肉的比例較多,和瘦肉大約是呈5:5。第一口可能會覺得有點油,但香腸有油水才是正常的。好在肥肉油而不膩,咬上去脆香脆香的,瘦肉又保有嚼頭。
蘇味
江蘇自古也是富庶之地,物產豐富,如皋的火腿一度被稱為“北腿“,足見人們對肉制品的處理也是頗有心得。蘇味香腸除了咸鮮這個基本的特點,更突出了五香口味,這大概也是蘇味的一個重要組成。
玉兔
老字號玉兔香腸,產自如皋。咸淡合適,微甜,肉顆粒較小,入口香氣十足并帶有回香。
臘梅
南京的中華老字號,咸香味醇,他家的風干腸以咸甜適口聞名。
香腸的經典吃法
廣式臘腸最大的特色是口味偏甜、氣味濃郁、油脂豐富。廣式臘腸特別適合與蔬菜炒制、或者制作煲仔飯。香腸的油脂滲入蔬菜或者米飯中,香氣四溢,咸鮮中還有絲絲甜味,令人垂涎欲滴。上層肉汁浸潤米飯,中層保留了天然米香,下層鍋巴香脆,暖暖的冬天,煲仔讓老廣豐腴。
四川辣腸外表看起來顏色黑紅,加入了辣椒的香腸味道辛辣。食用時可以將香腸煮制或者蒸熟,切片之后即可食用,是絕佳的下酒菜。
湖南香腸的制作工藝與四川辣腸的工藝基本一致,湖南香腸也很適合炒制,葷素結合,美味無比。普通的家常小菜加入了這款香腸提味,立刻變成了米飯殺手。煙火味濃重的煙熏臘腸,我會搭配上氣味較重的蔬菜,比如清甜爽口的蒜苔,各方面都和這股迷人的煙熏味是絕佳組合。
尾聲
今年很多人會選擇就地過年,呆在當下的城市,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念故鄉(xiāng)的味道。雖然現(xiàn)在資訊發(fā)達,想念家鄉(xiāng)和親人可以用很多科技手段來實現(xiàn),但思念還是藕斷絲連,有一種思鄉(xiāng)是嘴饞,來一根家鄉(xiāng)味道的香腸吧,如果不夠,就來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