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現在的輕薄本做得可是真漂亮!但筆記本一味地追求輕薄和便攜,就會導致接口嚴重不足的大問題。受公司BOSS的“疼愛”,潮范君年后使用公費換了新電腦,換了臺聯想YOGA 14S,這筆記本可是越看越喜歡,每天加班到10點也不會腰疼了。在好看的皮囊之下,使用體驗上總覺得差點意思。
這不剛買完筆記本,立馬就自掏腰包配上了全功能的擴展塢,十一合一的擴展塢功能全面美滋滋??粗P記本上另一個空閑的雷電4接口,我這心又蠢蠢欲動,必須得榨干它!于是就下手了Yottamaster M.2硬盤盒,TYPE-C接口的形態(tài),支持雷電4并且向下兼容雷電3,還兼容USB3.2/USB3.1和USB3.0,這意思是手機上也能用?一舉多得實在是妙啊!
雷電4接口在外觀形態(tài)上,與主流的Type-C接口并無二致,不區(qū)分正反,接入設備比較方便。雖然與Type-C接口外形一致,但雷電4接口可大有不同,雷電4接口的理論傳輸速度是40Gbps,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雷電接口的區(qū)分也很簡單,就看接口旁邊是否有閃電標識。
潮范君是碼農,同時也是攝影愛好者,工作的代碼需要定期備份,拍攝的視頻素材也需要頻繁轉儲。在大文件和大數據面前,主流的USB3.0已無法滿足要求,雷電4的傳輸速度極快,可以節(jié)約不少時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好在近期M.2固態(tài)硬盤的價格有所下降,512GB容量的M.2硬盤平均下來每GB還不到1塊錢,容量對我來說完全夠用了(以后有錢我一定要買1TB的)。M.2硬盤的可選度很高,通過一番對比和研究,最終我入手了性價比較高的ORICO M.2固態(tài)硬盤。搭配Yottamaster M.2的硬盤盒,在數據傳輸性能上能否帶來驚喜呢?來看本期潮范君的體驗分享吧。
硬盤盒很迷你,尺寸僅略大于普通U盤,便攜度高,后續(xù)出差攜帶并不麻煩。硬盤盒采用鋁合金材質,幾何線條加鋒利的邊角,讓這款硬盤盒硬漢風十足。但這個邊角過于鋒利,放在背包中都得刻意避開充電寶、耳機和筆記本,萬一碰撞刮傷可就心疼了。
再來個內部主控PCB板的特寫,電子元件排列整齊,焊點規(guī)整漂亮,雖然不懂這些元器件的作用,但看著就感覺挺舒服的。
雪花型棱條的構造,可以增大有效散熱面積,快速散熱是硬盤盒持續(xù)高性能運行的保障。硬盤安裝后,記得要貼上導熱片哦,多重散熱可以確保硬盤持續(xù)保持高性能。
將硬盤盒插到筆記本雷電接口上,無需安裝驅動,就能直接看到盤符。如果看不到盤符的話,就需要自行下載安裝Thunderbolt驅動了。
就這樣一個便攜的M.2移動固態(tài)硬盤就打造完畢,拋開便攜度和外觀來說,實際的數據讀寫能力才是重中之重。使用CrystalDiskMark磁盤讀寫測速程序,來對M.2移動硬盤和本地M.2硬盤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上圖。
Yottamaster M.2硬盤盒搭配ORICO的M.2硬盤,讀寫能力遠超預期。畢竟是公司辦公電腦,放太多個人的私密文件還是不太安全,后續(xù)潮范君計劃將WinToGo裝進這塊移動硬盤,這樣操作系統(tǒng)就能隨身攜帶了,無論是在公司還是在家,都能用上同一個系統(tǒng),相信有了雷電4的保障,將操作系統(tǒng)裝進移動硬盤完全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