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接觸山靈EM5之前,我一直覺得它是在耳放解碼一體機的基礎之上融入了本地播放和流媒體功能。
而且因為我很早之前就玩過鈺龍、矩聲、歌詩德、世紀格雷這些專做解碼耳放但不算“主流HiFi”的品牌,所以對山靈EM5的不純粹多少有些看低。
不過當飛傲、HIFIMAN、乾龍盛這些主流品牌都開始整EM5這種全能型選手的時候,我又很想知道這種類產(chǎn)品到底是市場用戶的需要,還是這些廠商大搞“軍備競賽”的產(chǎn)物?
按照山靈的官方說法,山靈EM5是一臺桌面安卓播放器,同時也是一臺帶數(shù)播的解碼耳放一體機。
但是它又有強大的流媒體功能和豐富的接口,它也可以作為轉(zhuǎn)盤或者流媒體數(shù)播,它能接有線耳機、有源音箱,也能接無線耳機和藍牙音箱。
它的使用場景雖然看上去很多,但是注意,它機身沒有內(nèi)置電池,同時沒有遙控器,這可以算作其兩大缺點。
至于其它的,我們往下看!
▲這款山靈EM5在上市之前貌似還有過價格炒作的,從萬元左右的猜測到實際售價在5K左右,或多或少是一種驚喜。
其實看這個包裝就知道它不會貴到哪里去,這種環(huán)保的設計倒是有點老山靈的既視感。
注意這就是山靈EM5的產(chǎn)品包裝盒,派送時外面還有物流箱的,但是里面沒有別的盒子。
▲里面內(nèi)襯展示,兩大塊黑色泡沫緊緊的鑲嵌在EM5機身上,再加上配件盒的填充,安全系數(shù)還是有保證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山靈EM5機身整體體積并不大,188X238X55mm,占地面積比A4紙還要小點點。
山靈EM5的占地面積雖然不大,但是重量不可小覷,而且沒有內(nèi)置電池,所以便攜就不要考慮了。
▲EM5機身前臉展示,設計語言比較簡潔,鍍金的大旋鈕有畫龍點睛的意圖哈,有沒有效果各位評論哈。
實際操作里,它在調(diào)節(jié)音量時有明顯阻尼和刻度感,我喜歡這樣的設計,相比無極旋鈕它耐用。
前臉輸出方面是6.35/4.4平衡以及XLR平衡孔,看來3.5和2.5的已經(jīng)被時代拋棄了呀。
▲把架構圖放在機身頂部,這個設計師相當?shù)淖孕拧?
注意最上方的,除了MQA,還有兩個索尼小金標,它這里是雙重認證,把有線和無線的都認證了,換句話說它是告訴各位它的無線音質(zhì)也很厲害。
▲機身背后的接口展示,這里是看功能的地方,沒法介意諸多密密麻麻的擁擠在一起。輸入端,除了常見的數(shù)字同軸、光纖以及USB輸入,它還可以接U盤或者硬盤;輸出端則有數(shù)字同軸輸出、光纖輸出,還有RCA模擬輸出以及XLR模擬輸出,換句話說接有源音箱沒問題的。
而且它支持的還是雙向藍牙,只不過是高通的4.2藍牙。
▲機身底部展示,散熱孔面積還不小,四個橡膠腳墊還有不錯的高度。不過對于這種身形偏迷你的桌面解碼耳放一體機而言,散熱仍然是一個考驗。坐標湖北,目前最高溫度31度,聽半小時,機身開始發(fā)熱;聽一個小時會有點點燙,不過問題不大,它散熱速度還可以,關個十幾分鐘就恢復正常了。
▲這臺EM5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Micro SD卡開槽就在側面兩塊面板接駁的縫隙里,若不是標注了文字其實很難被發(fā)現(xiàn)的。這個設計讓人覺得EM5作為本地播放器的功能很不重要,實際上開機后給人的第一感覺它還是個臺式播放器。
那能解釋這個設計的理由就是為了機身的完整度,各位覺得呢?
▲先說說這塊4.7英寸的夏普LCD觸摸屏吧,配合魔改的安卓系統(tǒng),操作反應還是很靈敏的,720X1280P的分辨率讓視覺也得到了享受。遺憾之處是它不能像EM7那樣站起來,但想想價格也沒法吐槽了。
系統(tǒng)操作的邏輯也沒啥說的,相對是比較簡單的線性操作,盡管其功能眾多,開機首頁菜單直接將它分成了六大板塊,操作邏輯簡單明了,那枚懸浮的HOME鍵估計是很多人的心頭好。
唯一讓我覺得不適的是沒有物理按鍵或者遙控器切歌,每次都是去滑動菜單還是有些不方便。當然我知道可以下載Eddict Player到手機上進行操控,但那樣總會讓我覺得不那么純粹。
從功能體驗的角度來講,EM5內(nèi)置的流媒體很豐富,開機后連上網(wǎng)絡更新了系統(tǒng)后個人就直接來了頓饕餮盛宴,配上雙向藍牙、DLNA、AirPlay以及NAS功能,我相信一旦你接受了流媒體的便利就會委身于他,很適合下班到家了連上有源藍牙音箱就可以放松自己。
此處順便說下其藍牙音質(zhì)表現(xiàn)很不錯,音色干凈、通透,解析自然,細節(jié)亦很足,相對于手機有質(zhì)的提升。
▲關于EM5的配置
AK4493的DAC芯片配合OP+BUF架構,每個聲道再配一枚TPA6120A2;放大部分則是兩枚NUSE8920,LPF部分為OPA2211,再加上第三代FPGA技術和兩枚KDS飛秒晶振。
在上市三年后的今天再討論這配置已經(jīng)沒頭太大的意義,這里僅做信息參考。
輸出功率方面,EM5高達1620mW@32Ω,同時配有四擋增益。個人分別試聽了600歐的拜雅T1二代、250歐的拜雅DT1990 PRO以及300歐的森海塞爾HD650,在推T1二代時會有未推滿的跡象,不過問題不算太大,多數(shù)音樂還是能聽。
推拜雅DT1990PRO和HD650的時候是很出彩的,它對耳機風格的表現(xiàn)有一定影響,以前者為例,在保持著大耳的舒展、拜雅的沉穩(wěn)與中性之時,還帶有一點屬于山靈的暖聲。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燒友所謂的素質(zhì)感在這幾款大耳上并不是很明顯,這里的素質(zhì)感我認為是耳塞和大耳的最大區(qū)別之一。
大耳的還原更傾向于箱子,它是舒展的、四平八穩(wěn)的,有開闊的聲場,有完整而自然的動態(tài),還有開闊而規(guī)整的聲場,這些是耳塞難以表現(xiàn)的。
所以在推這些高阻大耳時沒有推耳塞時的那種素質(zhì)感,我反而覺得這才是地道,才是科學的。
▲至于耳塞方面,在4.4平衡頭普及的當下,僅從推力這個層面來講,這完全不是事。即使推低阻高敏的耳塞,它也不會推爆。
以山靈ME900為例,這款擁有6個動鐵和2個動圈組成的8單元,阻抗僅為16歐姆,靈敏度則是108±3dB,是很好推的。在EM5上,音量開3成,就會推得很好,相比小耳放以及便攜播放器驅(qū)動,其層次更為分明,聲底干凈、清澈,音色明亮、通透,但是解析絲毫沒有推過的銳利或者侵略感,相反其人聲結像扎實、精準。
▲在高頻上我以蝎子樂隊和德國柏林愛樂團合奏的《Hurricane 2000》這首交響搖滾樂為例,場面之大就不用說了,器樂之龐雜無出其右,關鍵它有大量的管弦樂和金屬打擊樂兩個極端的混合,再加上主唱高亢的人聲,但凡聲場小一點、動態(tài)弱一點、層次差一點,這首曲子就會成為虐人利器。
本身駕馭大場面很拿手的ME900在這里表現(xiàn)出的動態(tài)甚至有點過于強勁,不過好在其聲場及層次扎實、分明,所以整體依舊很通透很刺激,臨場感都有模有樣了,哪怕是間奏中的和聲位置都會給人清晰的呈現(xiàn)。
EM5呈現(xiàn)出來的控制力也得到了體現(xiàn),從開場天雷滾滾版的交響樂到迅速切入的弦樂,動態(tài)和瞬態(tài)都能令人亢奮,等到吉他、貝斯類搖滾器樂出來時,整個音色的無縫連接十分自然,在彰顯其素質(zhì)的同時又有些樂感。
▲整體總結部分
最后我也對比了一下EM5作本地播放器和臺式解碼耳放的不同表現(xiàn),實際上差別并不大,作本地播放器時的音色更亮一些,甚至讓我覺得它的解析也更好。
作為一款三年前的機器,價格從5K跌倒近4K,跌幅不算大??紤]到當下入門級便攜播放器都在3K左右的時候,如果你不考慮便攜場景,EM5的性價比顯然很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