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測體溫】
身體發(fā)熱?那就要測測了,水銀體溫計?好像很麻煩,多人接觸,易忘記冼干凈,測量還要花時間。以前家里還有幾支水銀體溫計的,不過都打破了。
▼不用體溫計又不行,家人有沒有發(fā)燒了又不知道。那么直買一個紅外體溫計吧?簡單又方便。那就跟風吧,買小米的。
我在京東買的,促銷加優(yōu)惠券,106元入手,算是低價。
▼這個129元的產品,還獲得德國iF設計大獎,看來有過個之處。
【開箱與外觀】
▼小米很多低端產品采用環(huán)保牛皮紙,可以說是特色之一。這個體溫計全白的盒子,沒有采用環(huán)保材料,與米家體脂秤一樣。
▼東西很簡單:體溫計、簡易說明書、折頁說明書、合格證,一個保護袋都不給。
▼配送的電池不是自家品牌的,不知道這個體溫計是哪里代工的。
▼體溫的背面塑料是磨砂設計,手感不錯,很滑不粘手。上面有兩個孔,一個距離感應、一個紅外測溫,介紹上說它還有一個氣溫感應,用來減少測量時的氣溫影響。
【只能測體溫】
▼同是紅外溫度計,米家卻做的非常小巧,使用雙7號電池供電足已。那個CEM溫度計就麻煩點,9V電池不易買到。
▼按住面板上唯一的那個鍵,它就開試測量??梢钥吹襟w溫計有溫度顯示下限的,34度以下的溫度它測不了。
▼米家的是一個紅外檢測口一個距離傳感器口,CEM的是一個紅外檢測口一個激光發(fā)射口,CEM的紅外檢測口比米家的大很多。
▼在下午6點左右,用普通溫度計在室外測我的手掌,測量結果是偏低的,因為角度和氣溫原因,就不考究了。但可以看到這個CEM紅外溫度計顯示清晰,還有藍色背光。
▼用米家試試,跟正常體溫差不多。米家的LED數(shù)字顯示也是白光,且顯示時間短,就顯示10秒多。
所以得出結論:這個米家體溫計只能用于測體溫,不能測其他東西,包括冷血動物。
【日常使用】
我1歲多的外甥,以前她不肯給測,看到體溫計就發(fā)脾氣。某次發(fā)燒后,她就聽話了,看見體溫計就靜靜不動。
▼兩位老人家,體溫都是36.1度。
▼測測老伴的體溫,吹空調時會低點,在室外時會高點。
▼先用水銀體溫計量量自己,先甩甩清清零。夾在腋下5分鐘,結果36.4度,我沒有發(fā)燒。
▼是不是誰都會用????找老伴來試試...........天啊,用來測耳朵,我說了不是測耳朵,就貼在額頭上測,我說了這是非接觸式的(3CM以內,貼在皮膚上會弄臟鏡頭)。.................天啊,我老伴還在幼兒園的里面工作的,連這個也不會,估計這幼兒園的員工都很水。
希望機器的銘牌上能加上使用方式,方便初次使用的人。這產品最大問題還是這個白光LED數(shù)字顯示,雖然白光好看,但在室外等明亮的地方基本看不清顯示。
【其他小米產品】
▼買了一個紫米車充,雙接口支持QC3.0,33元在京東入手,算便宜吧。
▼除說明書外,沒有什么配件。金屬外殼提升散熱,還好吧,給手機使用快充時不會燙手。
▼紫米充電寶,同學推薦我購買的,防滑的表面,用著還算方便,關鍵夠小巧。但
▼家里買了很多小米產品,小米的東西設計真的很簡潔,經(jīng)常是全白或素色,讓人看不見屏幕或開關。
多數(shù)小米產品的共通點,都是喜歡把產品做成全白,雖然說風格統(tǒng)一,有些地方帶來不便。
【總結】
多關心家人,買個方便的體溫計是應該。除非接觸式紅外體溫計外,還有入耳式體溫計、無汞腋下體溫計,估計更準硬下。但這個米家iHealth 操作硬實方便,速度快。
優(yōu)點:測量比較準、7號電池易買到、小巧、非接觸式
缺點:只能測體溫、價格不是很低、LED數(shù)顯示是白光、沒有測量記錄
建議把白色LED換成橙色,或直接用液晶顯示,雖然格調會低點,但起碼能方便用戶查看。
相關產品: